勞動教育成果匯報范文
時間:2023-06-29 17:28: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勞動教育成果匯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勞動教育;培智;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008-01
《辭海》中對勞動一詞這樣解釋道:勞動是發(fā)生在人與自然界之間的活動,其實質是通過人的有意識的有一定目的的自身活動來調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發(fā)生物質變化,為人類的生活和自己的需要服務。顯而易見,一個人要生存下去,必然離不開勞動。而對智障學生來說,勞動教育和訓練尤為重要,他們將來面臨的生活壓力遠遠大于正常人。勞動能力是否具備,將直接關系到他們在社會中是否能夠獨立生存。怎樣在培智教育中落實好勞動教育,從以下幾點談談我淺顯的認識和嘗試。
一、開展調查,做好溝通
勞動教育要做得好,首先是要了解學生的當前狀況,他們會什么,不會什么,目前生活中他們最需要學什么,什么又最難學會……調查后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情況在同齡智障孩子中參差不齊。例如:兩個智障程度相同,年齡同樣的兩個孩子,一個可以自己吃飯、穿衣、上廁所,而另一個就有可能不會穿衣,不會自己吃飯,甚至不會自己洗臉。究其根本,造成后者勞動技能低下的原因可能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家長過于關愛和保護,生怕孩子受傷,于是習慣性的包辦代替。吃、穿、住、行全方位照顧,孩子什么也不用做,長而久之,孩子也就什么都不會做。第二種是家長無培養(yǎng)意識,本就不太重視,處于半放棄狀態(tài),所以沒有耐心去教。這種情況以農村困難家庭更為突出。這些家長會認為孩子學不學都無所謂,反正學也學不會,反倒“闖禍”,給家長增添麻煩。因而,孩子就根本沒有學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也變得低智而又低能。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努力與家長溝通。首先要轉變家長的觀念,使家長意識到培養(yǎng)智障孩子愛勞動、會勞動的重要性。家長應該從實際出發(fā),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和體驗。當孩子有勞動需要的時候,切忌冷漠忽視或包辦替代,這樣會打消孩子愿意勞動的積極性,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而應該在一旁耐心指導和幫助,引導他們逐漸掌握勞動的技能,讓他們擁有未來獨立生活的能力。
二、設置目標,量力而行
智障孩子的學習能力較差,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智障兒童都往往不能理解和接受。他們的勞動更多的是承擔“自我服務”的任務。因此,對勞動教育的目標的設置,應突出實用性、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實用性即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生存環(huán)境相一致;可操作性即教學過程要讓學生易懂易學,學生要能完得成任務;趣味性即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感覺到勞動是愉快的一件事。低年級以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為主。中年級以培養(yǎng)基本勞動能力為主,教會他們利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做些家務活。到了高年級則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職業(yè)技術。目標的設置,應由簡單到復雜,目標切忌過高,要求切忌過多,而且還要因人而異,要視孩子的個人能力而行。
三、練賽結合,享受成果
對培智孩子來說,任何一種學習的過程都是重復而漫長的。如果形式單一,次數(shù)多了往往就引不起他們的關注,也就收不到教育的效果。“練賽結合”的形式是一種很好的模式。首先,教師要提前布置勞動內容,如:要求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指導下,兩周內學會剝豌豆,三周內學會包湯圓。其次是階段練習,練習過程中要有家長的參與,在練習當中會及時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大多都能隨著練習次數(shù)和時間的增加而解決。最后是匯報比賽,當然比賽它不是最終結果和終點,不管獲不獲獎,學生都能體會到一份參與的快樂。比賽結束,最好是讓孩子們及時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例如:在進行“我會包湯圓”這個比賽后,把孩子們現(xiàn)場包的湯圓煮給他們吃,并引導孩子和家長一起分享。此舉意在讓孩子感受勞動的成功和分享的快樂,也能讓家長收獲自己孩子成長的幸福。這于孩子和家長而言都獲益匪淺。練習,比賽,周而復始,學生的勞動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勞動意識得到加強。
四、家校協(xié)作,形成常態(tài)
由于智障學生生活空間的限制,家庭和學校是他們主要的生活場所,勞動能力的形成離不開學校也離不開家庭,各項教育內容都可以利用這種家校結合的模式。學生在學校課堂上學過的勞動技能,養(yǎng)成的好的勞動習慣,需要在家庭中繼續(xù)強化練習和鞏固。我們可以通過家長培訓、家訪等形式,向家長介紹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力爭取得家長的配合和支持,家校之間形成一種合力,共同來完成對學生的訓練和培養(yǎng)。如:在學校勞動課上學習怎樣自己煮面條,由于各方面條件限制,有可能幾堂課下來都不能滿足所有的學生得到百分之百的練習。這時,我們就應該充分發(fā)揮家庭練習的優(yōu)勢。再如:給媽媽盛飯,給爸爸端茶等此類家務勞動的練習,也是家庭條件優(yōu)于學校條件。總之,學校和家庭應該充分利用各自的有利條件,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勞動的機會和勞動的環(huán)境。另外,勞動教育應該是持之以恒的一個長期的過程,他滲透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學習當中,不管是課上課下,校內校外,上學還是放假,勞動教育一定要形成一種常態(tài),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扎扎實實的掌握更多的勞動技能。
對智障孩子來說,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難是多種多樣的,智障孩子要安全而順利地融入社會生活,就必須不斷獲取生存的能力。唯有如此,他們才可能在未來的社會中做生活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劉玉蘭.中學時代[J].山東:中學時代編輯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