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供需理論范文
時間:2023-08-17 18:15: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經濟學供需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前景理論;虛擬學習共同體;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03-0019-03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以色列行為經濟學家卡尼曼(D.Kahneman)和特維爾斯基(A.Tverksey)共同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他們通過大量精心設計的社會學、心理學實驗來對人們在不確定性條件下如何做出判斷和決策進行研究,揭示了在不確定性條件下人們的非理性決策行為規(guī)律。在虛擬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往往表現(xiàn)出各種非理性狀態(tài),前景理論為解釋這些現(xiàn)象以及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提供了一條新的有益的途徑。
一、前景理論概述
1 前景理論的理論前提――人是有限理性的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這一理論最先是由西蒙提出來的,他認為由于主體認知能力的限制,尤其是人類的注意力的有限性,只能根據(jù)有限的線索做出一個大致的判斷,與完全理性意義上的決策相差甚遠。卡尼曼等人繼承并通過大量的試驗證明了人的有限理性這一理念。主要有兩類違反完全理性假設的研究,其一,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并不是看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容易評價的線索來進行決策。奚愷元教授于1998年發(fā)表的冰淇淋實驗很直觀的說明這一觀點,現(xiàn)在有兩杯冰淇淋,一杯冰淋淋A有7盎司,裝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裝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在參考信息不充足的條件下,人們就是根據(jù)冰淇淋到底滿還是不滿來決定給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錢。其二,就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塞勒教授提出的“心理賬戶”概念。人們會將自己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存起來舍不得花,但是如果是意外之財,就很快地花掉了。這其實說明人們在頭腦里分別為這兩類錢建立了兩個不同的賬戶。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心理賬戶就是指人們趨于將其收入分為任意分開的心理間隔,并基于它們所在的間隔分別對收入做出反應。
2 前景理論的基本觀點
理論概括起來基本內容主要有四點:第一,收益和損失是相對于參照點而言的,不是絕對的概念。相對于絕對數(shù)而言,人們對變化量更加敏感:第二,當人們面臨條件相當?shù)氖找媲熬皶r更加傾向于實現(xiàn)風險規(guī)避,而面臨條件相當?shù)膿p失前景時更加傾向于風險趨向。第三,人們對損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人們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第四,前期的決策的實際結果會影響后期的風險態(tài)度和決策,前期盈利可以使人的風險偏好增強,還可以降低后期的損失,而前期的損失會加劇以后虧損的痛苦,風險厭惡程度也相應提高。
前景理論可以通過價值函數(shù)和權重函數(shù)來描述,如下圖1和圖2所示。
二、虛擬學習共同體
1 虛擬學習共同體
“虛擬學習共同體”(Virtual learning commtmity),也稱為“網(wǎng)絡學習共同體”或“在線學習共同體”,是學習者進行網(wǎng)絡學習的全新組織形式。所謂“虛擬學習共同體”,就是指在基于網(wǎng)絡的虛擬環(huán)境里,一個由學習者(群體)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共同構成的團體,他們彼此之間經常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溝通、交流,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lián)系。
2 建立激勵機制的必要性
虛擬學習共同體的學習者所處的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與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有著明顯的區(qū)別。課堂環(huán)境中由于有固定的學習時間表,固定的學習環(huán)境和固定的人際關系,即使學習者缺乏必要的內部誘因,也能從外部獲得相對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而網(wǎng)絡學習缺乏課堂學習中的固定因素,學習者的動機主要依賴學習者的個體特征來維持。由于學習者的非理性,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不同的學習狀態(tài),如果助學者(教師、專家、輔導者等)僅僅注重知識內容組織、網(wǎng)絡課程設計、學習資源提供等方面,而忘記了對學習者施加必要的學習監(jiān)控和采取動機激勵措施,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對虛擬學習共同體認識上的偏差。
三、激勵機制的設計
1 “脈沖式”的改進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
興趣激勵是誘發(fā)學習者對學習產生趣味感從而自覺進行積極主動探索的重要條件?!芭d趣是最好的老師”。每個人對于事物都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的傾向性,這就是對獲取知識的興趣。而不同的人學習興趣的動力表現(xiàn)有所不同,或是隱藏或是未被充分發(fā)掘。具有強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習帶來強大的學習動力,如同海綿吸水般吸收知識。
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的文、圖、音、視等多媒體性、交互性及娛樂性特點,具有傳統(tǒng)教學所不具備的優(yōu)良條件,創(chuàng)設便捷的學習機會、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和富有創(chuàng)意、高效、高質、滿足個性化需求的課程課件和多媒體教學輔導,都是調動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較為有效的方式。但是,隨著計算機與網(wǎng)絡的普及,學習者最初那種對于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的新奇感已經減弱,虛擬學習共同體中的助學者盡管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比如對網(wǎng)絡學習平臺的改版等。不過,學習者的新奇感保持期總是較弱或較短。
奚愷元教授在前景理論的發(fā)展中提出最大化人們幸福的理論,他經過研究表明,幸福的一個來源是脈沖式的變化所帶來的。如果一個人一直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而沒有什么變化,他是不會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說,舒適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個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別高,但是他時不時地會有一些起伏變化,比如旅游、探險等,這些脈沖式的快樂則能使人感覺到更加幸福。我們將“幸?!边w移為“新奇感”,該理論是同樣成立的。正是對應了上述的前景理論的第一個觀點,相對于絕對數(shù)而言,人們對變化量更加敏感。因此,同樣是改進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可以將“改版”等一次性的操作變更為不定期的改進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的某一部分,“脈沖式”的改進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這樣,學習者對于學習環(huán)境的新奇感就會受到持續(xù)的刺激,可以在較長時期保持一個相對較強的水平。
2 劃分“獎勵項目”
人們心理賬戶的存在,啟示助學者在進行網(wǎng)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時,應該合理的利用這一理論,這對助學者幫助學習者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在目前的網(wǎng)絡學習平臺上,“任務驅動法”是助學者設計課程時采取較多的一種方式。每次任務的成績一般是作為形成性評價的結果,在課程結束時的總成績內占一定的比例。“任務驅動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方式,是學習者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通過對學習資
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的學習,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它的優(yōu)勢是學習者有著強烈的完成任務的動機。但是,學習者接觸網(wǎng)絡課程越來越多,對課程的設計也逐漸熟悉,他們開始認為每項任務都是早已固定的、必須完成的。此時,完成某項任務獲得的收益(成績)是早已存在于其心理中的“固定收入”賬戶中的,任務驅動的效果就完全消失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既定任務總數(shù)不變的條件下,在公布任務時,為任務加上“固定任務”或“獎勵任務”的標簽。這一措施可以使得學習者主動在其心理中建立起“固定收入”和“獎勵收入”兩個心理賬戶,在完成貼有不同標簽的任務后,相應的收益會被學習者歸入不同的心理賬戶中。顯而易見,“獎勵收入”賬戶中的收益會給學習者帶來更大的自信心和滿足感,為較多的任務標簽為“獎勵任務”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質量,所以應該適當?shù)臏p少固定任務數(shù)量,增加獎勵任務的數(shù)量。
網(wǎng)絡學習環(huán)境中的BBS,聊天室甚至教師公布的學習資料等方面,均可以采用類似的措施劃分出“獎勵項目”,以此來影響學習者“獎勵收入”賬戶中的收益的增加。
3 更改成績的表現(xiàn)形式
虛擬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最后的課程成績一般包括網(wǎng)絡學習平臺上的表現(xiàn)成績(包括上線時間、BBS中發(fā)帖數(shù)量與質量、討論區(qū)發(fā)言表現(xiàn)等)、形成性評價成績(每次任務的完成情況)以及期末的考試或論文成績幾部分組成,各部分分別占總成績的一定比例。在表現(xiàn)形式上,基本采用利用收益值表示獲得分數(shù),即按照事先設定的比例,在零的基礎上累加各項的分數(shù),例如:在線時間在某項課程中所占分數(shù)為10分,起始分數(shù)為O分,在10分之內時,學習者每在線一個小時增加0.2分。這樣通過積分的遞增進度可以比較直觀地體現(xiàn)學習者在學習平臺上學習的全過程,但是在達到網(wǎng)絡教學的監(jiān)控與激勵的目的上并不是最有效的方式。
由圖一可以看出,價值函數(shù)是s型的,對收益而言是凹的,對損失而言是凸的,兩個方向的變化均呈現(xiàn)敏感性的遞減趨勢。圖1顯示損失部分的函數(shù)比盈利部分更陡峭,表明人們對于損失比收益更敏感。這就是說損失給當事人帶來的心理變化損失比收益要大,即在100元收益和100元損失之間,人們更在乎后者?;谶@一理論觀點,我們可以不改變課程成績的組成,不改變各部分所占的比例的基礎上,只在學習者在網(wǎng)絡學習平臺上的表現(xiàn)成績的表現(xiàn)形式上提出如下改進:將利用收益值表示獲得分數(shù)轉變?yōu)槔脫p失值來表示。例如仍是在線時間的問題,我們可以將起始分數(shù)設置為-10,在分值小于0時,學習者每在線一個小時增加0.2分。當學習者面對0.2和-9.8這一組代表同一成績的數(shù)值時,會對-9.8表現(xiàn)出更強烈的敏感性,也就更為有效的激勵了學習者的學習動力。
4 增加低概率懲罰措施
前景理論的權重函數(shù)認為,人們對出現(xiàn)不同結果的主觀概率與實際的客觀概率并不相同。人們傾向于高估低概率事件,而低估中高概率事件,而在中間階段人們對概率的變化相對不敏感。例如,9?11恐怖事件發(fā)生之后,美國家庭極度恐慌,事實上,相對于整個美國而言,某一家庭遭受到恐怖襲擊的概率基本為零,但是這一風險的概率卻被人們想象無限加大了。人們對這一低概率事件表現(xiàn)出極強的敏感性。
現(xiàn)有的網(wǎng)絡學習平臺上鮮有懲罰措施,實際中,恰當?shù)膽土P措施也是非常有效的激勵措施?;谝陨锨熬袄碚摰挠^點,我們可以在網(wǎng)絡學習平臺上增加低概率懲罰措施。例如,教師在網(wǎng)絡平臺顯著位置添加類似于“1%表現(xiàn)不佳的同學將會受到公告批評”或“1%表現(xiàn)落后的同學將不具備參加期末考試的資格”等懲罰措施。盡管1%的概率很小,但是由于人們非理性決策心理的存在,這些低概率懲罰措施會對學習者產生較強的心理影響,也就有效的增強了學習者的投入精力和參與強度。
篇2
【論文摘要】新制度經濟學是近年來發(fā)展較快的一門經濟學分支,它的基本內容是用經濟研究制度現(xiàn)象?,F(xiàn)在已有人把它與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并列為經濟學的三大基礎。新制度經濟學研究領域廣泛,內容涉及 政治 學、 法學 、 社會 學 及管 理學 等學科。本文對新制度經濟學的一些基本情況進行介紹。
20世紀40年代,由于凱恩斯主義的興起,制度學派及其他一些學派被忽視,直到60年代,制度主義重新興起。這一時期出現(xiàn)了兩個“新”制度經濟學,分別是以加爾布雷思等經濟學家為代表的“neo- institutional economics”,及以科斯、諾思等為代表的“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為區(qū)分這兩支制度學派,國內一般將以加爾布雷思等為代表的制度學派稱為現(xiàn)代制度經濟學,而將以科斯等為代表的制度學派稱為新制度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從20世紀70年代起步發(fā)展,到逐步成長為當代經濟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前后也不過30年的時間;然而新制度經濟學一誕生,就在西方經濟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迄今為止,新制度經濟學雖然還沒有形成一個獨立、完整而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但至少在以下四個方面形成了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產權理論、交易費用理論、契約 經濟學理論 、委托—理論,對新古典經濟學提出了全面的挑戰(zhàn),并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1 新制度經濟學的起源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 資本主義 世界出現(xiàn)了全面的滯漲現(xiàn)象,凱恩斯主義學派在結實資本主義這一痼疾面前卻顯得無能為力,逐漸失去了人們的信任。這就使一貫主張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學說遭受重大挫折。人們開始厭惡國家干預,渴望自由 市場 的回歸,并把目光紛紛投向崇尚經濟自由化和個人理性的新古典經濟學。但是由于新古典主義理論在接受實踐 檢驗 的過程中,自身存在的許多弱點暴露無遺,如新古典主義理論的基本假設——“零交易費用”假設和“理性經濟人”假設不符合實際;新古典主義理論的研究方法不盡科學;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范圍較為狹窄等等。此外,新古典主義理論還傾向于把個別范疇一般化,絕對化。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以科斯、諾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應運而生,掀起了對新古典經濟學的范式革命,并取得了重大的理論突破。
科斯作為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奠基人,他在《企業(yè)的性質》和《社會成木問題》中提出的“產權”和“交易費用”己成為該流派中的核心概念和中心思想。圍繞這兩個概念的分析,從70年代開始,有關新制度經濟學的文獻大量涌現(xiàn),由此產生了許多對現(xiàn)實具有很強解釋力和 指導 意義的相關理論,如產權理論、企業(yè)理論、委托——理論、尋租理論、法與經濟學理論等等??扑乖谄?937年的著名論文《企業(yè)的性質》中提出了企業(yè)為什么會存在以及企業(yè)如何確定自己的規(guī)模等問題。他認為企業(yè)的存在是為了節(jié)約市場交易費用,即用費用較低的企業(yè)內交易來代替費用較高的市場交易;企業(yè)的規(guī)模被決定在企業(yè)內交易的邊際 成本 等于市場交易的邊際成本或等于其他企業(yè)的內部交易的邊際成本那一點上。科斯用以解釋企業(yè)存在的交易費用概念被后來者廣泛應用于諸多領域,從而使交易費用概念被逐步地一般化。這篇文章也被公認為是新制度經濟學流派的開山之作。
2新制度 經濟 學 的主要內容
2.1 關于交易費用的一般化。
科斯最早將風險因素、信息因素、壟斷因素和政府管制囊括起來考慮并轉為交易費用概念,此概念現(xiàn)在擴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證產權的費用、發(fā)現(xiàn)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討價還價訂立交易 合同 的費用、執(zhí)行交易與監(jiān)督違約行為及維護交易秩序的費用等,即制度運行費用的總和。新制度經濟學從現(xiàn)實的人和現(xiàn)實的組織出發(fā),把現(xiàn)實世界中遠不為零的交易費用與轉換費用(transformation costs)一塊計入,納入經濟分析體系(諾斯,1992)。
2.2 關于制度的起源與構成。
制度是一種稀缺性資源,是合作的前提和沉淀。從降低交易費用角度理解制度起源是科斯制度理論的一個特點。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安排規(guī)定了人的選擇的維度,提供了具有經濟價值的激勵或限制。人類把非正式制度逐漸提升為正式制度,規(guī)則逐漸硬化(諾斯, 1994)。
2.3 國家與產權理論。
諾斯把國家當作一種行使暴力上有比較利益的組織,它處于規(guī)定和強制實施所有權的地位,潛在地利用暴力來實現(xiàn)對資源的控制。國家有充當使 社會 福利最大化和使統(tǒng)治集團收入最大化的兩面性,其授訂的產權安排就可能偏離經濟持續(xù)增長的目標。
2.4 制度變遷模型。
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資源、技術、偏好與制度的配置是一個聯(lián)動的體系,制度變遷意在實現(xiàn)更高的制度效率,表現(xiàn)為制度均衡的動態(tài)尋找。初始制度既限定了當期資源、技術與偏好,又使制度變遷產生某種依賴性,即“人們過去作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xiàn)在可能的選擇”,發(fā)生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e)。
2.5 制度供需及均衡。
新制度經濟學家認為,經典供需分析可拓展到制度分析領域。制度需求受制于產品和要素的相對價格、 憲法 秩序、技術和 市場 規(guī)模等;制度供給受制于現(xiàn)有知識積累、制度設計實施 成本 、制度存量和憲法秩序及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
3結論
新制度經濟學試圖通過使新古典 經濟學理論 在方法上更具現(xiàn)實、更具社會性、更具 歷史 性而挽救它,并提出私有產權安排對你經濟效率有決定性意義,最近30年來它逐漸成為熱門的研究領域。我國的經濟制度轉型為新制度經濟學的發(fā)展和完善提供了一個好的實踐 環(huán)境 。
參考文獻:
[1]孫緒娜,《新制度經濟學理論概述》,《資料通訊》,2007年第7期。
[2]胡泓,《新制度經濟學簡介》,《黨政論壇》,2006年4月。
[3]王玉海,《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演進及其 邏輯 起點》,《東方論壇》,2006年第2期。
篇3
關鍵詞:企業(yè)行為 渾沌 特征分析
渾沌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3年龐卡萊(Poincare)對微分方程靈敏性的研究,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直到上個世紀60年代洛侖茲(Lorenz)才偶然驗證了龐卡萊的理論。1975年李天巖(Li)和約克(York)正式定義了“渾沌(Chaos)”的概念。而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許多經濟學家們開始把渾沌理論用于研究經濟問題,例如:斯圖則(Stutzer)、德伊(Day)、貝哈鮑比(Benhabib)、謝菲(Shafer)、沃爾夫(Wolff)、伍德菲德(Wodford)、丹克瑞(Deneckere)、普里曼(Peliman)等。盡管作為一種初創(chuàng)階段學科,不同學者有不同觀點。但總的來看可以把渾沌經濟學理解為研究和揭示復雜非線性經濟系統(tǒng)的一門經濟學分支。企業(yè)作為一個微觀經濟主體,其行為是否具有渾沌特征,以及怎樣應對具有渾沌特征的行為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企業(yè)行為渾沌分析的意義
國內應用渾沌經濟學的領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利用渾沌理論來分析供求失衡的原因,例如通過對煤炭供需失衡的渾沌分析發(fā)掘出失衡的原因;價格波動分析;還有利用渾沌經濟學原理進行預測分析的實踐等。
在宏觀經濟中出現(xiàn)的渾沌現(xiàn)象同樣可以出現(xiàn)在微觀經濟活動中。企業(yè)是復雜的生產運營系統(tǒng),在運營中要發(fā)生人員招聘與使用、銷售與客戶服務、生產管理、研究與開發(fā)、組織創(chuàng)新、財務管理等許多行為。這些行為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對這些特征進行分析是進一步采取改進措施的前提。
渾沌分析在企業(yè)中的應用
(一)時間序列的渾沌判定
如果已經知道某個經濟系統(tǒng)的有關經濟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可以利用“連續(xù)功率譜”、“正的Liapunov指數(shù)”、“分數(shù)維數(shù)”、“正測度熵”等方法進行判定。文中將利用“連續(xù)功率譜”進行渾沌判定。在該方法中先對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傅立葉變換,然后計算變換后數(shù)據(jù)的自相關數(shù)值,最后對自相關函數(shù)值實施傅立葉變換就得到要求的功率譜。“連續(xù)功率譜”求解過程如下:假設觀察到一組時間序列數(shù)據(jù)(時間間隔為T) :x1,x2,x3,…,xn。
則對xj作Fourier變換:
對其進行傅立葉變換即得功率譜:
實踐中數(shù)據(jù)越多,研究的結果越精確。下面通過一個實例來說明問題。以某企業(yè)車間內生產產品的合格率數(shù)據(jù)為研究的時間序列,按“連續(xù)功率譜”法得到的功率譜如圖1所示。
圖1中的圖像具有明顯的渾沌特征,功率譜線不再是離散的,而是連續(xù)的譜線。
(二)企業(yè)投資行為的渾沌特征
假如企業(yè)將每個生產周期所得利潤的固定比例用于企業(yè)投資,則會得到利潤與投資關系模型:pt=ayt(1-yt),式中:pt為t時總利潤,yt為t時投資。假定廠商按照本期利潤的一個固定比例b,用于下一期的投資,即:yt+1=bpt ,則可得:yt+1=ba yt(1-yt) ,相關研究表明這種利潤與投資的關系經過一段時間后就會出現(xiàn)大幅度振蕩甚至渾沌。
企業(yè)渾沌行為的兩面性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企業(yè)行為具有渾沌特征時,不能一概而論的評價行為的好與壞。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生物學家研究表明健康人腦電信號圖是渾沌的,而癲癇病人或癡呆癥患者的腦電信號圖是規(guī)則的,因此這種渾沌是健康;而一個人語無倫次的渾沌現(xiàn)象則是不健康。同樣在企業(yè)生產經營領域也一樣,生產的現(xiàn)場不該出現(xiàn)渾沌現(xiàn)象,那是管理水平低的表現(xiàn);但是在研發(fā)與創(chuàng)新領域里,渾沌則是一種有活力的表現(xiàn)。
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渾沌不是混亂,渾沌是一個中性詞,混亂則是貶義。從系統(tǒng)結構上看渾沌系統(tǒng)是一個宏觀無序而微觀有序的,而混亂系統(tǒng)是宏觀、微觀都無序的;從動態(tài)性角度分析,渾沌是有序之源,渾沌出現(xiàn)后會伴隨出現(xiàn)一個新的有序階段,而混亂之后未必有有序;從層次性上看,混亂是沒有層次性的,渾沌則是分層的。因此混亂決不是渾沌,兩者不可混淆。
企業(yè)經濟系統(tǒng)的行為具有不可逆性,同時在多數(shù)情況下無法通過實驗法來檢驗行為,因為企業(yè)運行是個不斷演化的過程。由于企業(yè)行為的復雜性、易變性,長期以來使用的線形方法、觀察統(tǒng)計方法已不能滿足人們認識事物的需要了。渾沌理論必將在企業(yè)的經營活動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禮照.我國農產品蛛網(wǎng)模型發(fā)散之謎[J].數(shù)量經濟與技術經濟,1990
篇4
關鍵詞:廣義虛擬經濟;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理論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F045.3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9448 (2013) 02-0035-10
Study on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 Prices
LIU Xi-mei1 GUI Jian-ting2 FU Yu-jie1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China; 2. Henan Electric Power Company Nanyang Power Supply Bureau, Henan 473005,China)
Abstract: Virtual economic trend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nerg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ergy pricing reforms; Energy price forming mechanism theory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nergy price refor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research area form the system view, and supplies the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ory drawing on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nergy price from viewpoints of the value systems,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mechanism, energy market systems and energy policies. Proposes as follows: to improve the virtual value of energy prices formation system, Building energy market to maximi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mechanism and virtual price formation, to implement th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of virtual price, to frame macro and micro energy policies taking into account of correcting energy virtual prices. the research provides some new ideas for energy price reform in China.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energy price formation mechanism ,theory innovation
一、引言
2011年,我國能源市場供需結構出現(xiàn)失衡現(xiàn)象,從年初的“電荒”、“煤荒”到下半年“柴油荒”等問題突出,根源直指能源價格機制。廣義虛擬經濟理論為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穎的視角。本文將基于系統(tǒng)論角度對廣義虛擬經濟的經濟學含義與研究范疇進行闡釋,以此拓展價格形成機制理論分析基礎,完善我國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的理論分析框架,為能源價格改革提出新思路。
二、系統(tǒng)觀下廣義虛擬經濟的經濟學含義與研究范疇
從系統(tǒng)論角度,成思危(2005)認為經濟體系可劃分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實體經濟用于描述物質資料生產、銷售以及直接為此提供勞務所形成的經濟活動。主要包括農業(yè)、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商業(yè)、建筑業(yè)、郵電業(yè)等產業(yè)部門,虛擬經濟則描述了以票券方式持有權益與交易所形成的經濟活動,主要指金融業(yè)[1-2]。此外,有研究者認為網(wǎng)絡交易或電子商務也是一種虛擬經濟形態(tài)。如Jinwoo Kim(1998)對企業(yè)虛擬組織的分析[3],Jingzhi Guo, Angelina Chow(2010)提出的網(wǎng)絡經濟下的虛擬財富 [4],Dong Hee Shin(2008)對虛擬貨幣交易時消費者行為研究等[5],均屬于對網(wǎng)絡虛擬經濟的研究;林左鳴(2005,2010)等則認為以上是對虛擬經濟的狹義認識,提出了廣義虛擬經濟概念,即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經濟的總和[6-7]。這一認識以效用價值觀和人本主義為基礎,從更廣泛的視野闡釋了虛擬經濟的內涵,拓廣了以往僅從金融或網(wǎng)絡角度對虛擬經濟的狹義認識,是新時代下虛擬經濟的理論創(chuàng)新。筆者認為該研究體系可以借鑒經濟學概念體系,從系統(tǒng)認識論角度給予進一步的擴展。
首先,從經濟學的概念體系看,經濟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經濟的概念存在不同認識。按照新古典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認識,經濟學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并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8];從微觀經濟理論出發(fā),經濟是指在經濟活動中確定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價格,以及運用這些價格配置資源的機制;從宏觀經濟視野看,經濟是圍繞稀缺資源利用下的宏觀總量決定與變化的政策集合;從經濟學的社會再生產過程看,經濟是指一定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經濟關系和經濟規(guī)律;從經濟行為學角度分析,經濟是實現(xiàn)既定目的的最優(yōu)選擇行為;從制度經濟學角度看,經濟是制度產生、變遷與均衡的過程和狀態(tài),等等??梢?,不同經濟流派、不同經濟學者的研究出發(fā)點不同,對經濟的認識和研究體系也有所不同。綜合以上認識,從系統(tǒng)論的觀點出發(fā),筆者認為經濟是人類為滿足欲望下對稀缺性資源的最優(yōu)配置與利用的行為以及相應機制、組織、制度與規(guī)律的綜合復雜系統(tǒng)。
其次,從虛擬的概念來看,其英文有不同釋義,如fictitious,unreal是指虛假的,非真實的;imagine,suppositional的含義是想象的,假象的;virtual則是與物理實體相對應的虛無,但在感覺上是存在的。按照以上釋義,就為虛擬經濟的不同研究出發(fā)點找到了對應解釋。如狹義虛擬經濟下的金融觀主要是從馬克思對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的認識而來的,網(wǎng)絡虛擬經濟則是從技術上圍繞虛擬(virtual)經濟展開的,目前的廣義虛擬經濟則是從消費者對產品的心理效用(imagine或virtual)出發(fā)進行研究,并集合了狹義虛擬經濟的認識。因為無論是金融交易或網(wǎng)絡交易,最終均體現(xiàn)了人類在全球金融與網(wǎng)絡技術變革的新環(huán)境下對心理價值和虛擬財富的追逐。
因此,綜合系統(tǒng)觀的經濟概念與虛擬的英文釋義來看,廣義虛擬經濟不僅是一種經濟活動,更是人類為滿足各種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對稀缺性資源展開的最優(yōu)配置與利用行為(活動)及機制、組織、技術、制度安排與規(guī)律探究的綜合復雜系統(tǒng)。虛擬經濟可以體現(xiàn)在生產、金融、消費、交易以及技術等一系列形態(tài)中,在這些經濟活動中均體現(xiàn)了企業(yè)、政府與消費者對心理價值的不懈追求。在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消費者對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多元化取向、多層次心理價值訴求與個性化展現(xiàn)更加明顯,傳統(tǒng)物質產品的生產、交易、分配過程以及相關的技術、組織、制度安排在向能夠發(fā)掘更多與時代契合的虛擬價值(心理價值)的形態(tài)方向演變。所以,虛擬經濟體系將更加復雜化,各經濟組織不僅要創(chuàng)造虛擬資本,發(fā)展虛擬技術,拓廣虛擬交易,更要深度發(fā)掘與創(chuàng)造虛擬價值。這就需要對虛擬經濟下的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方式、機制形成與運行、組織制度設計與安排、經濟行為與經濟結構變遷等理論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從系統(tǒng)論觀點看,廣義虛擬經濟的研究范疇可表現(xiàn)為:圍繞著稀缺資源的最優(yōu)化配置與利用,對經濟行為、經濟機制、經濟結構、經濟組織、經濟制度與經濟規(guī)律中的虛擬化趨勢的研究。如圖1所示。
三、廣義虛擬經濟下的價格形成機制理論研究
經濟研究離不開對資源配置與資源利用的科學規(guī)律的研究,價格理論是其研究核心,而價格形成機制又是價格理論的基本構成。從微觀層面看,價格形成機制是指影響某種商品或服務價格形成的各種因素與價格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機制[9]。主要是分析如何通過建構市場、制度、組織等確保形成效率價格(也包括要素價格,如土地租金、工資率、利息率、匯率以及公共品價格),對稀缺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從宏觀層面看,價格形成機制研究要擴充到實現(xiàn)經濟增長、貨幣穩(wěn)定、就業(yè)與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時對應的各種價格水平決定與變化的因素分析以及經濟政策體系等,以保證資源的充分利用??梢?,從宏微觀結合角度,價格形成機制研究需要考察價值體系、供需機制、市場體系與制度組織安排等各因素對價格形成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
對于廣義虛擬經濟理論而言,價格理論也是其研究核心。價格形成機制研究,需要探究虛擬價值、市場供需、市場體系以及制度安排與價格(包括虛擬價格)形成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機制和運作規(guī)律等等。
(一)虛擬價值與價格形成機制的關系分析
按照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價值是價格形成的基礎,價值形成的源泉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價格圍繞著價值上下波動。廣義虛擬經濟理論認為產品價值包括實體價值與虛擬價值,而且處于二元容介態(tài)的變動結構中。虛擬價值表現(xiàn)為消費者的心理價值以及信息價值,蘊含在商品的價值體系中[10]。虛擬價值是虛擬價格形成的基礎,虛擬價格是虛擬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虛擬價值的實現(xiàn)離不開勞動價值,虛擬價格應圍繞著虛擬價值上下波動,虛擬價格與實體價格同屬于商品價格的有機構成。 因此,廣義虛擬經濟理論拓廣了價格形成的價值基礎,強調對虛擬價值體系的研究。
(二)市場供需與價格形成機制的關系分析
價格形成需要從商品供需機制展開研究。西方經濟學的市場均衡理論強調供給側在利潤最大化訴求下對價格形成的決定。該理論認為,價格機制與供需機制、風險機制與利潤機制相互作用形成企業(yè)與市場的均衡價格。在完全競爭市場結構下,企業(yè)供給曲線上所對應價格為不同產量下的供給價格,即企業(yè)的邊際成本,為企業(yè)的定價下限,消費者需求曲線上對應價格為需求價格,即按照最大邊際效用所決定的價格,是企業(yè)的定價上限。完全市場競爭中供需均衡時達到市場出清,得到市場均衡價格與均衡數(shù)量,企業(yè)為均衡價格的接受者,企業(yè)與消費者在價格形成中的地位相當;在不完全市場上,由企業(yè)按照邊際原則在利潤最大化產量下根據(jù)市場需求曲線探尋市場均衡價格,企業(yè)是價格的完全(或部分)壟斷者①。企業(yè)通過定價策略獲取更多的利潤、提高企業(yè)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力。
在現(xiàn)實經濟社會里,資源往往非充分利用,處在供過于求的市場結構中,企業(yè)供給必須隨著需求的變化而變化,要深層次分析消費者需要的特點與動機。馬克思提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表明了需要對商品生產的重要性。他認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類需要歷經三個階段,即人群共同體階段、物的依賴性階段和個人全面發(fā)展階段[11]。在自然經濟階段,人的需要主要來自與自然界的依存,市場經濟階段,需要來自于對物質世界或商品社會的依存,隨著生產力的發(fā)達,最終過渡到自由個性的全面發(fā)展階段,需要成為決定供給的關鍵因素。按照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主要包括生理、安全、社會交往、尊重與自我實現(xiàn)需要,并按層次逐級遞升[12]。目前,隨著各國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需要從對自然與物質產品的一般性需要逐漸向更高層次的社會與心理屬性的需要發(fā)展,對社會交往、成就感、自我實現(xiàn)價值的消費需要在不斷提升,而虛擬價值恰恰體現(xiàn)在對這種更高層次需要的追求上。
有效市場價格的決定絕不是單方面的定價,必須綜合考慮市場供需機制共同作用。消費者收入、預期、偏好、相關品價格與政府經濟政策等是影響消費者需求的主要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消費者對虛擬價值的訴求。企業(yè)成本或要素價格變化、技術水平、企業(yè)對價格與市場的預期、相關品價格、生產性政策等是影響企業(yè)供給的主要因素,為虛擬價值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可能,并通過投入產出關系將要素市場虛擬價值傳遞到最終產品的虛擬價格構成中。有效價格(包括虛擬價格以及構成)的變化也會影響市場供需的變化。
可見,廣義虛擬經濟下,要從產品供需機制角度全面分析虛擬價格形成機制。企業(yè)需要全方位、深層次探索消費者對現(xiàn)實與潛在虛擬價值的訴求,將價格策略與產品研發(fā)、渠道與促銷等營銷策略密切結合,在企業(yè)價值鏈的各環(huán)節(jié)中精細挖掘可能蘊含與實現(xiàn)的虛擬價值,確定產品虛擬價格構成的合理水平,以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最終提高企業(yè)市場競爭力與利潤水平。
(三)市場體系與價格形成機制的關系分析
完善的市場體系為有效價格形成提供了市場基礎。從經濟上的投入產出關系看,市場分為要素市場(包括土地、金融、技術與勞動力等市場)與產品服務市場。要素市場一是作為投入要素構建了與最終產品與服務的產出關系,二是為最終產品與服務提供了相關配套服務,提高了其產出效率。因此,在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中蘊含著要素價格。
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勞動力創(chuàng)造了價值與剩余價值;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說忽略了價值研究,其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分配理論或者要素市場理論中,即邊際均衡原則決定了要素的最佳配置。土地、資本、勞動力以及企業(yè)家才能等生產要素作為投入都應得到要素報酬分配,制度經濟學家認為制度創(chuàng)新也為長期供給或經濟增長做出貢獻,產權經濟學認為產權清晰為經濟運行提供權利保障,產權可作為要素參與收入分配。要素價格決定(或要素報酬分配)能力,受限制于要素市場結構與產品市場結構,以及要素供需雙方的壟斷勢力對比。
從現(xiàn)實經濟發(fā)展趨勢看,信息技術化、知識資本化、金融的廣化與深化造就了要素市場體系的虛擬化,為企業(yè)生產經營與營銷方式帶來重大變革,有效提高了產品服務市場的生產與營銷效率。從廣義虛擬經濟角度看,市場交易的信息技術革新與電子商務化,知識與文化傳播的網(wǎng)絡資源全球化,金融產品以及衍生品交易的復雜化與廣泛化,一是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虛擬價值與虛擬產品或服務;二是為企業(yè)實現(xiàn)虛擬價值(信息價值與心理價值)提供了更多技術或市場實現(xiàn)路徑;三是由于要素市場產品蘊含著許多心理與信息價值,使得最終產品與服務所蘊含的虛擬價值更多、更豐富與更多元化,最終表現(xiàn)為產品虛擬價格構成的多元化與多層化;四是為虛擬價格實現(xiàn)提供了市場保障。可見,當今的市場體系(信息技術、勞動力與金融等要素市場)的競爭結構、虛擬價值含量與構成均與最終產品價格及其虛擬價格的形成、構成與實現(xiàn)密切相關。
(四)制度安排與價格形成機制的關系分析
由于現(xiàn)實經濟中存在壟斷、公共物品、外部性與信息不對稱等市場失靈現(xiàn)象,所以要通過經濟政策等制度安排對價格形成機制給予修正,以實現(xiàn)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改善。一般而言,壟斷是通過價格管制或績效管制來提高其經濟效率,公共物品則依托財政稅收或補貼政策由政府或第三方提供,外部性采取庇古稅或補貼、內部化與產權明晰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則通過管制政策、信息傳遞機制的完善以及法律來糾偏。價格機制形成中包括了管制價格、外部價格與信息價格的形成。
在廣義虛擬經濟下,由于涉及到虛擬市場、虛擬資源、虛擬福利與虛擬組織等,市場失靈與制度安排要更加復雜,所以要對分析框架給予擴充。一是不僅要對有形產品市場失靈下的經濟制度安排分析,還要對包括對信息、自然資源開采權等虛擬資源與虛擬價格形成的制度安排進行分析;二是要考慮市場失靈對虛擬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以及社會福利中的虛擬價值改善的影響;三是政府公共選擇決策中可能會出現(xiàn)政府失靈,這需要分析官員個人與政府組織的需求偏好中的虛擬價值追求(如身份、地位、名譽等);四是需要考慮政府與企業(yè)在價格博弈中的虛擬價值或價格博弈。因此,價格形成機制研究中需要關注虛擬資源分配中的制度有效性(即成本―效率分析)以及政府失靈與管制不當問題等。
綜上,從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創(chuàng)新下,價格形成機制理論的研究框架有了更廣更深的拓展。在對價值體系、供需機制、市場體系與制度安排的虛擬化內容的分析中,均發(fā)現(xiàn)價格形成機制中存在著價格虛擬化的特點。如圖2所示。
圖2中的虛線部分分別為價格形成機制中的虛擬價值表現(xiàn)與虛擬價格實現(xiàn)。其經濟含義:商品價值體系中包括虛擬價值體系,它構成了虛擬價格的價值基礎;在影響價格形成的市場供需機制中,消費者的虛擬價值需求以及企業(yè)的虛擬價值供給分別構成了虛擬需求價格與虛擬供給價格,在兩者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有效價格中的虛擬部分;完善的市場體系是有效價格形成的要素基礎、技術與市場保障,其中技術與金融等要素市場的虛擬化趨勢,大大提高了價格在信息層面與金融層面的虛擬化實現(xiàn);合理的政府制度安排與價格管制是對市場失靈的糾正,涉及到政府對虛擬資源、虛擬價值分配的合理安排,在虛擬資源價格、管制價格與外部價格形成中均有所體現(xiàn)。
四、對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分析框架的拓展
能源經濟屬于經濟系統(tǒng),與廣義虛擬經濟系統(tǒng)有著直接聯(lián)系。按照廣義虛擬經濟的系統(tǒng)觀,能源商品的生產、交易、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均需要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存在著虛擬價值挖掘和虛擬價格實現(xiàn)。石油、煤、天然氣、電力等能源產品所開展的證券、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交易屬于能源金融虛擬經濟范疇;能源企業(yè)或能源產品的電子商務與網(wǎng)絡交易活動,屬于能源網(wǎng)絡虛擬經濟范疇。可見,能源經濟系統(tǒng)屬于廣義虛擬經濟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按照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創(chuàng)新,能源虛擬經濟也需要圍繞著能源稀缺資源的最優(yōu)化配置與利用,對其相關經濟行為、經濟機制、經濟組織、經濟制度與經濟規(guī)律的虛擬化趨勢進行研究。
在全球能源市場化經濟的浪潮下,我國能源經濟系統(tǒng)要有效運行,離不開能源市場的培育和建設,需要能源價格信號的有力引導,以提高能源有效供給,滿足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與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所以建立科學合理的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是改革重點[13] 。根據(jù)廣義虛擬經濟思維,價格形成機制中存在虛擬化體現(xiàn),那么能源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在其價格形成機制中也應該具有虛擬化體現(xiàn)。對能源價格機制的科學合理形成進行研究,就必須要對能源價格形成機制中的虛擬化進行研究,依據(jù)上文分析思路,可以從能源價值體系、能源市場供需機制、能源市場體系與能源制度層面進行分析,不過,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具有其特殊性。
(一)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含義及其特殊性
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是指影響能源商品與相關服務價格形成的各種因素與價格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機制。本文探討的能源②主要是石油、煤炭與天然氣等傳統(tǒng)化石能源與二次能源電能(包括清潔能源發(fā)電③等各種發(fā)電形式)及其可再生能源④。由于能源經濟對我國經濟發(fā)展與工業(yè)化轉型、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的重要性,所以對能源價格機制的研究,不僅要從資源配置的微觀角度分析其價格形成基礎,還需要從資源利用的宏觀角度對能源價格政策等給出有效率的制度設計或安排。
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具有其特殊性。一是體現(xiàn)在能源產品的特殊性上。能源產品,如石油、天然氣與煤炭屬于不可再生的一次化石能源,資源稀缺性極強,所以長期價格走向趨高,而且由于受資源供給的地域限制,價格受國際市場與產地市場價格的影響很大,能源金融衍生品價格(能源虛擬金融價格)對實體價格波動影響近年有加強趨勢;電力屬于二次能源,供需具有實時性與難以儲存性等特點,供給成本受燃料價格影響大,在市場體系不發(fā)達時對系統(tǒng)安全性的考慮勝于其經濟性,價格結構與形成機制與電力市場特征及市場化程度密切相關;二是體現(xiàn)在能源市場與管制政策的特殊性上。由于能源生產的規(guī)模經濟效應導致的自然壟斷性、以及能源產業(yè)經濟地位和對國家軍事戰(zhàn)略安全的重要性,各國均對能源市場采取一定程度的管制,其中最主要形式就是能源價格管制,雖然近些年許多國家開始了能源市場化改革,但由于各國在能源市場結構、企業(yè)組織結構、技術與制度存在眾多差異化,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存在很大差異,此外水力、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國家戰(zhàn)略、技術開發(fā)與經濟利用條件影響,屬于新興產業(yè),價格形成也多受國家管制制度影響。
(二)對虛擬化內容的分析思路
1. 能源價值體系是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基礎,要注重對能源虛擬價值的研究
能源價值構成體系表現(xiàn)為能源實體價值與能源虛擬價值的二元容介態(tài)[10]。因此,能源價格也可分為能源虛擬價格與實體價格層面。其中,能源虛擬價值是能源虛擬價格形成的基礎,實體價值則構成實體價格的價值基礎。以往研究僅僅就能源價格分析,對能源價值體系的研究較少,對能源虛擬價值的研究更少。能源虛擬價值方面需要探究的問題包括:能源虛擬價值如何體現(xiàn)?能源虛擬價值構成以及變動有何特點?不同能源虛擬價值構成的共性與特性是什么?就單一能源而言,不同環(huán)節(jié)價格形成的虛擬價值如何表現(xiàn),等等。
第一,關于能源虛擬價值體現(xiàn)與其構成的分析。筆者認為能源虛擬價值是指能源的非物質態(tài)價值,主要體現(xiàn)為能源信息價值與能源心理價值[10]。能源信息價值中不僅包括能源生產消費環(huán)節(jié)中的技術、實體市場與經濟管理方面的信息,還應包括能源金融市場中的各類信息;能源心理價值不僅包括能源產業(yè)用戶與家庭用戶對能源產品與服務的心理需求(體現(xiàn)為對環(huán)境、社會交往與自我實現(xiàn)的高層次需求),還包括能源金融市場中各類交易者對能源衍生品(能源期貨、期權與碳金融)的心理需求。這是不同能源的虛擬價值構成的共性。
第二,關于能源虛擬價值構成變動特點的分析。由于用戶能源消費特點的差異,對于家庭用戶而言,更關注能源心理價值,產業(yè)用戶則更關注能源信息價值?,F(xiàn)代社會中,能源虛擬價值在能源經濟系統(tǒng)中各環(huán)節(jié)與各層面均有所體現(xiàn),并不斷融合入能源實體價值中,進化為更高形態(tài)的能源價值,形成了不斷演化的二元價值容介態(tài)[10]。隨著能源金融與信息市場的不斷完善,以及人們對環(huán)境質量要求的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將加大,能源虛擬價值含量將進一步提高。
第三,不同能源虛擬價值構成有其特性。由于能源使用用途與用戶的不同,能源虛擬價值構成有其特性。在能源使用上,煤炭、石油與天然氣多用以燃料,電能則用以動力驅動、電器運行以及照明、取暖等,包括生產用能與生活用能,生產用能是能源消費的主要構成,其需求特點類似,均是作為燃料等動力驅動用途等,占投入成本的比例較大,企業(yè)需要及時獲取有關能源燃料價格、質量、供貨等信息,該類信息價值對于企業(yè)控制成本、合理安排生產進度有著重要作用,所以生產用能的虛擬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生產經營方面的信息價值。生活用能占能源消費的比例小,占家庭支出的比例也較少,消費者更關注能源對環(huán)境、對生活便利性與舒適度的影響,即關注能源的心理虛擬價值。
從能源產品整體概念看,能源核心效用是能源作為燃料、動力驅動等的基礎功能,能源產品形式層則是指能源產品在不同規(guī)格、型號、質量、等級、品牌的技術與市場表現(xiàn),能源衍生層是指有關能源技術升級、能源安裝及其他能源配套服務以及綠色能源效用等。能源核心效用生產用能的最基本需求,對于能源產品形式層與衍生層(如質量、安全、服務方面)的需求則居于,隨著目前能源企業(yè)社會營銷觀念的普及以及能源用戶需求響應度的增大、對能源需求心理價值這部分虛擬價值的追求將會更加凸顯,此外,從能源安全的國際化視角看,能源金融市場蘊含的能源金融衍生品虛擬價值也愈顯重要。由于篇幅所限,關于單一能源價格形成的虛擬價值特征本文將另文撰寫。
2.能源供需機制與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相互作用,要注重對能源虛擬價格形成機制研究
需要探究的問題包括:能源需求(包括生產性消費與終端消費)影響因素中的虛擬化表現(xiàn)有何特點?能源供給影響因素中的虛擬化表現(xiàn)有何特點?能源需求價格與能源供給價格的虛擬化特征如何體現(xiàn)?不同能源供需機制對價格形成的虛擬部分有何特點?
第一,關于能源供需機制中的虛擬價格體現(xiàn)的分析。能源需求主要受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區(qū)域產業(yè)貢獻、生產特點以及產業(yè)變動特點、能源需求彈性、國民收入水平、消費者收入、能源需求偏好、能源替代技術、能源政策、氣候與地理特征的影響。這些因素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對能源虛擬價值的需求。如用戶需求偏好、能源替代技術與能源政策相互影響形成了能源心理價值需求,國民經濟增長與產業(yè)特點影響了能源信息價值需求,最終形成了能源虛擬需求價格;能源供給則主要受資源稟賦、能源勘探、開發(fā)、生產與轉化技術和成本、能源物流成本、網(wǎng)絡傳輸(如天然氣與電力)技術與成本、能源供給彈性、能源市場結構、能源管制政策、氣候與地理特點的影響。其中,所蘊含的技術與經濟信息成本均構成了能源虛擬供給價格。
第二,關于能源價格形成中的虛擬價格體現(xiàn)以及相互作用問題的分析。在能源市場上,能源需求因素與能源供給因素相互作用,最終形成能源均衡價格。在此均衡價格里,包含著能源虛擬價格與實體價格。能源虛擬價格由那些影響能源需求與供給的虛擬性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在該均衡價格下,能源虛擬需求價格等于能源供給虛擬價格。
第三,不同能源供需機制下價格形成的虛擬化特點有所不同。能源屬于資金技術密集性產業(yè),在能源再生產過程中,技術信息量大,技術工藝復雜,虛擬信息價值含量較大。但不同能源的虛擬價格構成有所不同。技術類信息價值受技術開發(fā)度、工藝成熟度、市場應用度的影響,在各類能源虛擬價格構成中雖略有不同,但都占有較大比例。但金融信息價值則有較大差異,如石油金融衍生品市場比較發(fā)達,期貨價格對現(xiàn)貨價格的影響很大,金融虛擬價值占信息價值的比重最大,煤炭與天然氣次之,電力則最弱。傳統(tǒng)化石能源由于在生產、流通與消費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環(huán)境負外部性,在環(huán)境需求約束硬性化的國家,對綠色能源的虛擬需求最為強烈,所以可再生能源價格構成中能源心理虛擬價格占比應較大。
3.能源市場體系的虛擬化特征為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的虛擬化實現(xiàn)帶來深遠影響
能源市場體系(包括能源產品市場與能源要素市場,即金融、技術與勞動力市場)與能源價格的關系非常密切,其虛擬化特征將對能源價格的虛擬化實現(xiàn)帶來深遠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能源要素市場的虛擬價格通過投入產出關系可傳導到能源產品價格上,形成能源虛擬價格。
(2)能源市場結構對能源虛擬價格形成有很大影響。能源企業(yè)在能源要素市場中的壟斷地位,影響了其對要素虛擬價格的控制力,間接影響了能源終端價格。能源用戶與能源企業(yè)在能源市場中的勢力對比,直接影響了能源終端虛擬價格。
(3)能源金融衍生品價格對能源現(xiàn)貨價格的影響逐漸加強。
總之,隨著虛擬經濟范圍的擴張,能源市場的虛擬化(包括能源電子商務、網(wǎng)絡交易以及能源金融衍生品交易)趨勢愈漸明顯,能源市場的虛擬交易技術、虛擬信息價值和虛擬金融價格對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影響將逐漸增強,如石油、天然氣期貨等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場的虛擬金融價格信號對能源經濟安全日益重要;電煤市場化改革、可再生能源技術進步與市場化應用、發(fā)電智能電網(wǎng)建設與電力市場化改革也將為煤炭與電力期貨市場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將提高煤炭與電力的虛擬金融價格構成;碳金融價格也將在能源價格形成機制中得到體現(xiàn)。
4. 能源政策在修正能源價格形成機制時應注重其虛擬化特點
由于能源產品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特殊性,以及能源市場結構存在不完善性,信息不完全、外部效應與能源普遍服務供給不足等市場失靈情況,為促進能源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糾正其市場失靈現(xiàn)象,都需要作為公共服務角色的政府與規(guī)制主體通過能源激勵政策與管制制度對其價格機制進行修正,如通過能源產業(yè)政策、財政與貨幣政策、國際貿易政策與市場準入間接影響價格,或者對能源價格給予不同程度的規(guī)制。政策制定要綜合考慮市場供需態(tài)勢、壟斷行為與壟斷勢力結構對社會福利的影響以及管制與文化制度的差異,以發(fā)揮市場機制作用的能源市場化改革為主要取向。
由于能源虛擬價格是能源虛擬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所以經濟政策制定要充分考慮對能源虛擬價格的完善,主要包括:一是在對壟斷性能源企業(yè)進行能源價格管制時要以激勵性政策為主,無論是收益率管制、價格上限管制還是成本管制方法,都要在投資成本、生產成本與銷售價格中反映充分反映虛擬價值(包括信息價值與金融價值);二是利用財政補貼或稅收政策對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外部性進行修正時,要充分考慮外部價格中的虛擬價值體現(xiàn),如環(huán)境價值以及綠色能源的低碳價值等;三是能源普遍服務有效供給時的價格制定要考慮弱勢群體對能源需求的虛擬價值追求;四是對能源生產消費過程的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價格扭曲或交叉補貼現(xiàn)象進行在監(jiān)管或糾偏時,要重視能源虛擬價值在價格中的合理體現(xiàn)。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通過對經濟學概念體系的梳理,從系統(tǒng)觀角度對廣義虛擬經濟的經濟學含義以及研究范疇給予了初步分析,并借鑒廣義虛擬經濟的創(chuàng)新思維完善了價格形成理論研究框架,并將其應用到能源價格形成機制理論的研究中。結論如下:
一是從系統(tǒng)觀出發(fā),廣義虛擬經濟是人類為滿足各種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對稀缺性資源展開的最優(yōu)配置與利用行為(活動)及機制、組織、技術、制度安排與規(guī)律探究的復雜系統(tǒng)。其研究范疇為:圍繞著稀缺資源的最優(yōu)化配置與利用,對經濟行為、經濟機制、經濟組織、經濟制度與經濟規(guī)律等虛擬化趨勢的研究。
二是在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創(chuàng)新下,價格形成機制理論研究框架有了更廣更深的拓展。在對價值體系、供需機制、市場體系與制度安排與價格形成的關系分析中,發(fā)現(xiàn)價格形成機制中存在著價格虛擬化的特點。
三是從能源價值體系、能源供需機制、能源市場體系以及能源政策修正角度拓展了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分析框架,提出要充分考慮能源虛擬價值基礎、能源供需機制中的虛擬價格形成,能源市場體系中的要素市場虛擬價格體現(xiàn)與傳遞;要考慮能源宏微觀政策對能源虛擬價格的完善等。
從本文分析結論,我們認為,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大幅拓展了能源價格機制研究的新思維,對能源價格改革給出了一些新思路,包括:一是要在不同能源構成以及能源生產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價格形成中,構建科學的能源價值基礎體系,充分體現(xiàn)虛擬能源價值;二是要盡快培育能源市場,提高市場供需響應程度,充分反映市場供需虛擬價格,形成與能源供需相互作用的有效能源價格體系;三是要健全能源市場體系,尤其是能源技術市場與能源金融市場,為能源虛擬價值提供堅實技術保障,保證能源虛擬價格的傳遞和實現(xiàn);四是要全面考慮對能源虛擬價格的糾正,提高管制效率與能源政策的有效性,等等。
注釋:
① 不完全市場包括完全壟斷市場,寡頭壟斷市場與壟斷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下企業(yè)是價格的決定者;寡頭壟斷下,均衡產量或均衡價格需要考慮寡頭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市場勢力;壟斷競爭市場下企業(yè)的均衡產量需要考慮主觀需求與客觀需求的一致,并可根據(jù)其產品服務的特殊性在價格決策上具備部分的市場競爭力。
②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提供某種形式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的物質資源的統(tǒng)稱。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與潮汐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③ 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包括水能與風能、太陽能、地熱能與生物質能等。
④ 清潔能源,即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屬于清潔能源。
參考文獻:
[1] 成思危.虛擬經濟探微[J].管理評論,2005 (1) :3-8.
[2] 劉駿民.虛擬經濟的經濟學[J] .開放導報,2008(6):5-11.
[3] Jinwoo Kim. Hierarchial Structure of Intranet Functions and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Virtual Organizations[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1998, 23: 59-74.
[4] Jingzhi Guo, Angelina Chow and Rolf T. Wigand. Virtual Wealth Protection through Virtual Money Exchange.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10(3), May-Jun 2011: 313-330.
[5] Dong Hee Shin,Understanding purchasing behaviors in a virtual economy: Consumer behavior involving virtual currency in Web 2.0 communitie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Volume 20, Issues 4-5, September 2008:433-446 .
[6] 林左鳴.廣義虛擬經濟――二元價值容介態(tài)的經濟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 林左鳴.虛擬價值引論――廣義虛擬經濟視角[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3):21-25.
[8] (美)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17版 [M] . 蕭琛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9] 溫桂芳.新市場價格學 [M] .經濟科學出版社, 1999.
[10] 劉喜梅,溫桂芳.二元價值容介態(tài)觀下的能源價值體系研究 [J].廣義虛擬經濟研究,2012(1):54-61.
[11] (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 [M] . 徐堅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篇5
[關鍵詞]勞動經濟學;消費金融;經濟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4)17-0101-02
1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呈現(xiàn)逐年上升的態(tài)勢,但是卻隱含著很多不穩(wěn)定的因素,比如中國經濟結構中長期存在的不合理,經濟增長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而忽略消費的作用。在金融危機爆發(fā)后,這一問題尤為凸顯。為了更快更好地發(fā)展經濟,需要從理論上加以創(chuàng)新,從經典的勞動經濟學角度出發(fā),對消費金融加以分析和研究,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
2勞動經濟學簡介
勞動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和生產經濟學密切相關。并且勞動經濟學也涉及如人類學、倫理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學科,因此說勞動經濟學涉及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國國情下,勞動經濟學的研究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
勞動力的擴大再生產和簡單再生產;勞動力的短期平衡、長期平衡結構以及人口基礎;就業(yè)、待業(yè)的類型及培訓;對勞動者工資的研究,消費能力的研究;影響勞動效率的要素等。
勞動經濟學長期以來都是經濟學研究中的重點領域。由于這一學科涵蓋廣,成果具有直接性,因此勞動經濟學的發(fā)展帶動了經濟學理論的發(fā)展。又因為勞動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廣泛,其中的部分學科的新成果,新理論對勞動經濟學都具有促進作用,因此這一學科也經常與時俱進。中國由于國情的原因,發(fā)展相對起步較晚,所以在研究水平上與發(fā)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更要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研究我國的各種經濟形式,尤其是勞動經濟學下的消費金融發(fā)展問題。
3消費金融的概念
消費金融也稱為消費者金融或者是居民金融,其研究包含消費者或者居民的資產配置問題,涉及居民的收入、投資和消費多個方面,并不是簡單的消費問題。單一的消費者這一詞匯過于強調消費者個人,但是使用消費者金融學則更能反映出消費者個人的投資和儲蓄行為,并能包含家庭的金融行為和資產配置問題。消費金融是當前金融學和經濟學新興的一個研究領域。中國近年來的消費金融快速發(fā)展,消費空間不斷拓展,研究消費金融將對促進我國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4勞動經濟學角度下的消費金融發(fā)展策略分析
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態(tài)勢充分反映出消費金融的存在有其客觀性及必然性。消費者在追求消費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不斷地優(yōu)化消費路徑。在消費高價值商品時,則產生了對消費金融的自發(fā)需求。因此,從勞動經濟學的視角來分析和研究中國的消費金融發(fā)展,并提出相應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應用意義。
4.1消費金融具有豐富信貸結構的作用
消費金融貸款具有覆蓋面廣泛的特點,但也存在著額度小、成本高,分散等弱點。不過消費金融的出現(xiàn)仍然為信貸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新的血液。伴隨著個人信用貸款制度的完善,消費金融貸款可以有效地削弱信貸風險,優(yōu)化金融信貸的資產結構。并且消費金融的貸款方成為金融機構可以很方便地通過向消費金融的貸款方推薦產品與業(yè)務,發(fā)展其為新的客戶。
4.2消費金融具有供需平衡的作用
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國內的市場經濟制度正在不斷地完善。然而資本集中和擴大化生產帶來的生產過剩問題時常出現(xiàn)。根據(jù)經典的勞動經濟學理論,生產過剩時,必須擴大需求,否則產品堆積過多會影響再生產的過程,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遏制經濟的發(fā)展。為了維持市場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必須要不斷地發(fā)展消費金融,拉動需求,強化消費能力,達到供需平衡。
4.3消費金融具有平衡消費水平的作用
勞動者具有這樣的特點,在年少與年老時消費多,但生產力低,中年則相反。這就需要通過發(fā)展消費金融,使收入相對穩(wěn)定的青年人預消費,并通過適當?shù)谋壤峙?,在不影響未來生活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目前的生活質量。相對于消費者的整個生命周期來說,消費金融可以平衡消費者在不同階段的消費水準,從而有效保障消費者的生活水平。
4.4消費金融具有促進消費者的全面發(fā)展的作用
消費金融具有提高居民消費能力的作用。這里的消費能力是廣義的消費能力,包含了消費者為了滿足自身的知識、才能而進行的物質消費。隨著消費金融的發(fā)展,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理念逐漸提高,并且消費時也更加的科學。人們在消費的過程中,整體的素質逐漸提高,因而勞動技能也相應地提高,從而在社會整體層面上,勞動力的整體能力不斷提升。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5勞動經濟學角度下的消費金融發(fā)展策略與分析
由于中國的國情,我國的消費金融起步較西方發(fā)達國家晚一些,因此很多方面還有待完善。但是我們可以根據(jù)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將優(yōu)秀的研究經驗進行本土化的轉化,并基于國內的實踐,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策略。這個過程中,如何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和研究消費金融發(fā)展的策略至關重要。本文基于上述的討論分析,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5.1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以勞動經濟學的視角觀察,金融消費發(fā)展的關鍵在于不斷地提高居民的消費水平與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可以通過很多宏觀調控的措施,從政府的層面來做到,比如可以對企業(yè)減稅等方法。同時,還需要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居民消費信心。除此之外,對消費金融貸款制度的創(chuàng)新也可以促進居民的提前消費意識,這將有助于全面擴大內需,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
5.2創(chuàng)造優(yōu)質消費環(huán)境
保障良好的消費環(huán)境對于增強消費雙方的信心至關重要。為了達到這一點,需要政府完善相應的金融法律法規(guī)。當前我國在消費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仍然有待補充和完善,這需要不斷地從金融實踐中總結和完善。同時還需要進一步地提高金融消費的透明度和保證度,逐漸培養(yǎng)消費者合理的現(xiàn)代消費觀,促進居民消費的良性循環(huán)。
5.3完善消費金融制度
中國的消費金融體系結構過于簡單。盡管近年來我國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發(fā)展勢頭很猛,但是這一問題卻逐漸顯現(xiàn)出來。從勞動經濟學的視角觀察,多層次的金融體系結構是保障經濟穩(wěn)定增長、抵抗風險的必然趨勢。因此,中國需要大力扶持消費金融公司、社區(qū)銀行和村鎮(zhèn)銀行等小型金融機構。同時,還要大力發(fā)展消費金融,從體制上創(chuàng)新,不斷開發(fā)出滿足國情的消費金融產品。中國人口基數(shù)大,人口結構復雜,區(qū)域間發(fā)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等都是我國當前的國情,這就需要多層次的金融消費產品來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
在我國,農村居民作為消費者基數(shù)中比例最大的一部分消費者經常被輕視,然而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來觀察,這一部分消費者的消費金融發(fā)展不容小覷。農村居民人口多,潛在消費能力沒有完全開發(fā),因此可以通過完善消費金融制度,迎合農村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在城鎮(zhèn)居民與農村居民間合理分配消費金融資源,從而獲得最大化利益。這從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完善消費金融制度的同時,需要大膽地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已有的先進經驗,并做好本地化工作,結合中國國情,進行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這樣才能更好地完善消費金融的制度,開發(fā)出符合我國消費者需求的消費金融產品。
6結論
本文在簡介了勞動經濟學和消費金融的基礎上,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我國國情下的消費金融發(fā)展,并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消費金融發(fā)展的狀況,論證了消費金融在我國發(fā)展的必要性,即消費金融具有完善金融結構,平衡供需,平衡消費者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等作用。與此同時,本文也提出了一些相應的促進消費金融發(fā)展的策略,這些策略將對改善我國的消費金融環(huán)境,完善消費金融制度具有良好的建設性作用。如何從勞動經濟學的角度進行消費金融發(fā)展的分析并提出相應的策略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但在這一領域的創(chuàng)新將對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今后工作中,筆者將會對這些策略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和實踐,也期待各行各業(yè)的人提出意見,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馬培生.勞動經濟學[M].北京: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2]尹世杰.消費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一)藥物經濟學
具體而言,藥物經濟學是經濟學原理與方法在藥品領域內的具體運用。它通過經濟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結合醫(yī)藥領域的特殊性,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藥物資源實現(xiàn)最大的健康效果,對臨床合理用藥和藥品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至關重要。狹義的藥物經濟學是一門將經濟基本原理、方法和分析技術運用于臨床藥物治療過程,并以藥物流行病學的人群觀為指導,從全社會角度展開研究,以求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現(xiàn)有醫(yī)藥衛(wèi)生資源的綜合性應用科學;廣義的藥品經濟學主要研究藥品供需方的經濟行為、供需雙方相互作用下產生的藥品市場定價及藥品領域的各種干預政策措施等。
(二)藥品經濟管理
隨著我國醫(yī)院管理逐漸規(guī)范化,藥品經濟管理逐漸走向了系統(tǒng)化、制度化和信息化管理軌道,有效控制了藥品經濟管理的各個流程。從商品管理角度考慮,藥品經濟管理主要包括藥品購入、藥品入庫、藥品周轉、藥品付款、各調劑室領藥、核查、退庫藥品與殘損藥品報告及藥品調價等內容。由此可見,藥品經濟管理滲透于藥物流通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需要醫(yī)院加大對其的管理力度,嚴格控制每一個管理環(huán)節(jié)。為了有效增強藥品經濟管理的有效性,提高醫(yī)院經濟效益和質量,藥物經濟學才會被廣泛應用于醫(yī)院藥物管理中,并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二、我國藥品經濟管理現(xiàn)狀
現(xiàn)如今,人們對社會衛(wèi)生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藥品經濟管理在醫(yī)院管理中的地位越加重要。嚴格控制藥品經濟管理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減少藥品消耗、控制成本,成為醫(yī)院提高經濟效益和質量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鑒于藥品經濟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醫(yī)院對其每個管理環(huán)節(jié)加大了人力、物力及財力投入,加強了藥品經濟的規(guī)范化管理,使得以往醫(yī)藥藥品經濟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健全、藥品保管絮亂、藥物品種雜、藥品價格不規(guī)范、用藥不合理等情況有所減少。除此之外,還加大了“有效期”藥品管理及“無失效期”藥品管理力度,提高了對藥品細節(jié)問題的重視程度。這種健全的藥品經濟管理內容使得醫(yī)院管理的深度和信度有了質的提高,對提高醫(yī)院經濟效益和服務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藥品經濟管理的方式逐漸向信息化和集約化發(fā)展。信息技術在醫(yī)藥管理中的成功應用,大大提高了藥品經濟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性,而新興的經濟核算方法則是醫(yī)院藥品經濟管理集約化發(fā)展的特征之一。
篇7
政治經濟學的均衡價格是以價值理論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學認為價格是價值的外在貨幣表現(xiàn),并且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如果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價格將以價值為基礎并趨向于價值;也就是說,商品的價格最終將反映商品的價值或交換價值,交換價值與價值的貨幣化就是商品的均衡價格。當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價值轉換為生產價格以后,商品的均衡價格也相應成為商品生產價格的貨幣表現(xiàn)。從博弈論的角度看,政治經濟學的均衡價格就是生產者與消費者關于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程度反復動態(tài)博弈的結果。
圖1 價格圍繞價值的波動
2.西方經濟學與均衡價格的形成
西方經濟學對價格均衡的研究是最為深入與透徹的。整個西方經濟學中從微觀經濟學到宏觀經濟學,全部研究的核心內容就是分析與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雖然西方經濟學對均衡價格的研究只是基于經濟學的供需理論,而不強調政治經濟學所關注的商品的價值內涵;但從其實質看,西方經濟學中的均衡價格最終也是以商品的基本價值為基礎的,西方經濟學將這一基本價值稱之為均衡價值;而這一基本價值從理論上看也就是政治經濟學所分析研究的商品的價值。
分析西方經濟學的均衡價格,必須提到西方經濟學對蛛網(wǎng)理論的研究。蛛網(wǎng)理論將蛛網(wǎng)模型分為三類,即發(fā)散蛛網(wǎng)、中立蛛網(wǎng)與收斂蛛網(wǎng)。在三類蛛網(wǎng)中,只有收斂蛛網(wǎng)才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均衡價格。一旦收斂蛛網(wǎng)的均衡價格被打破,市場通過參與博弈的供需雙方在多因素復雜博弈中的博弈決策可以重新回到納什均衡點的均衡價格。
圖2 收斂蛛網(wǎng)與均衡價格
3.混沌理論與混沌價格
混沌學的研究起源于1960’s。1970’s,科學家們開始普遍認識到混沌的存在與其重要意義,并對各領域的混沌現(xiàn)象進行了大量的研究;1980’s,混沌的研究在全球迅速推廣,物理、生物、化學、氣象、數(shù)學、城建、經濟等領域對混沌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F(xiàn)代科學對混沌的研究起因于Edward Lorenz的“蝴蝶效應”,事實上這只不過是一個天氣預測模型。正是這一“蝴蝶效應”模型,揭示了自然界表面看起來雜亂無序的事物中的驚人的某種秩序。自然總是如此的神秘,捉摸不定、雜亂無章、不可預測的運動的背后,居然隱藏著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而且這種規(guī)律并不隨外界的擾動而改變。這就是混沌?;煦缇褪窃谶h離平衡態(tài)的條件下所進行的不斷向穩(wěn)定的內核運動的不確定的運動軌跡。
混沌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始于曼德布羅特對美國棉花價格的研究。經濟學家通常認為,商品的價格,如棉花的價格,是以兩種不同的節(jié)律波動,其中一種是規(guī)則的,而另一種是隨機的。從長期看,價格由現(xiàn)實中的經濟力量操縱著;而在短期內,價格會以或多或少的偶然性跳動。但事實上現(xiàn)實的數(shù)據(jù)并不能與經濟學家的預期相吻合。曼德布羅特收集了美國自1900年以來60多年的棉花價格資料,當曼德布羅特通過計算機對棉花價格的數(shù)據(jù)進行精細分析時,他發(fā)現(xiàn)了他所尋求的令人驚喜的結果。從正態(tài)分布的觀點看反常的數(shù)據(jù),從標度的觀點看卻出現(xiàn)了對稱性。每個特殊價格的變化是偶然的和不可預測的,但變化的序列卻與標度無關。每天價格變化的曲線與每月價格變化的曲線驚人地吻合!更令人吃驚的是,根據(jù)曼德布羅特的分析,價格變化的程度竟在發(fā)生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和一次經濟危機的劇烈動蕩的60年中保持不變。在大量不規(guī)則的棉花價格數(shù)據(jù)中,隱藏著一種難以想象的秩序,即價格的混沌特性。價格的混沌特性作用的結果是形成商品的混沌價格,混沌價格對于特定時期的具體商品而言都是內在的確定性的,價格混沌變化的最終軌跡都將毫不例外的趨向于穩(wěn)定的混沌價格。混沌學認為這是因為奇異吸引子的緣故,認為奇異吸引子的作用使得混沌的價格最終穩(wěn)定到混沌價格。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價格的這一變化規(guī)律是與均衡價格規(guī)律完全相吻合的;混沌價格事實上就是商品價格在混沌理論的研究中表現(xiàn)出來的均衡價格。而且混沌過程也是與博弈過程相一致的;混沌在形式上就是一個復雜的博弈模型。
4.均衡價格形成的博弈分析
無論是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還是混沌理論的等其他理論對均衡價格的研究,從其本質看都承認均衡價格的穩(wěn)定性,并且在事實上將均衡價格確定為商品本身所包含的、內在的、無差異的人類勞動的貨幣表現(xiàn)。其分析所依據(jù)的基本手段與基礎理論雖然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各種分析中均衡價格的形成過程其實都是一個博弈過程,也就是說可以將各種分析方法對均衡價格的解釋理解為均衡價格形成的博弈過程。所不同的是,政治經濟學中的均衡價格形成過程是最為簡單的單因素兩方案博弈,而西方經濟學與混沌理論中的均衡價格形成過程則屬于多因素復雜博弈過程。
為了分析的統(tǒng)一與方便,論文引入基本價值這一概念用來統(tǒng)一表示上述各種分析方法中的價值、均衡價值與奇異吸引子等概念。表1是一個簡單的價格博弈矩陣。
在表1中,價值指的即是所謂的基本價值,這一價值反映了消費者對商品所包含的人類勞動的認同。當價格高于或低于價值時,消費者所獲得收益既是生產者所喪失的收益,而其所喪失的收益既為生產者所獲得的收益。所以在價格高于價值而消費者選擇買時,消費者損失5個單位的收益,而生產者則獲得5個單位的收益。當價格低于價值時,消費者選擇買會獲得8個單位的收益而生產者則損失8個單位收益。只有當價格等于價值時,生產者與消費者都獲得正的收益,而且論文假設它們分別獲得相等的收益。
顯然,在表1所示的博弈過程中,當生產者將價格定在高于價值的水平時,消費者的最優(yōu)決策是不買,此時消費者的收益為0。而當消費者的決策為不買時,生產者的最優(yōu)決策為價格等于價值或低于價值;無論生產者的最優(yōu)決策是價格等于價值,還是價格低于價值,消費者的最優(yōu)決策都是選擇購買。而當消費者選擇購買時,生產者的最佳決策是而且只能是價格等于價值;此時,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就價格的博弈達成均衡,這一均衡就是博弈論中的納什均衡。而納什均衡點所確定的價格水平即為商品的均衡價格。所以,從博弈論的角度看商品的價格雖然有時候可能會高于或低于商品本身的價值,但最終消費者與生產者動態(tài)博弈的結果必然是使得商品的價格等于商品的基本價值;也就是說,商品的最終交易價格必然趨向于均衡價格。
理論上我們還可以將均衡價格的形成看作為一個輪流出價的討價還價模型,在這一模型中,生產者與消費者被抽象為討價還價的兩方。假設生產者為博弈方1,則消費者為博弈方2,并考慮貼現(xiàn)因子,而且假定博弈雙方的貼現(xiàn)因子相等,即有。顯然,在這一模型中,討價還價的時期是無窮的,討價還價的對象是博弈雙方在商品交易過程中期望獲得收益和。由博弈論討價還價模型可知,率先出價的若為博弈方1,則博弈方1的子精煉納
什均衡為,而博弈方2的子精煉納什均衡則為;若為
消費者率先出價情形,則有、。所以,無論是生產
者先出價,還是消費者先出價,博弈雙方必然在一個穩(wěn)定的價格達成均衡,并使得博弈雙方獲得各自預期的收益;當預期收益達到博弈均衡時,商品的均衡價格也相應生成。
參考文獻:
[1]宋承先.現(xiàn)代西方經濟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2版),1997.
[2]謝識予.經濟博弈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
[3]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周三多.管理學原理與方法[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2版),1998.
[5]詹姆斯•格萊克.混沌學:一門新科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
篇8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4202(2013)03-000-01
摘要 由于受后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影響,當前我國外貿環(huán)境仍舊不容樂觀。調整需求結構尤其是投資結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遂成為主流的經濟論調,并在國家重大經濟決策當中聲威并顯。本文即是站在這一宏觀經濟決策傾向和經濟思想偏好的基礎之上,探討并預測這一時期我國鐵礦石貿易價格的變動情況。
關鍵詞 投資需求下滑 貿易價格 鐵礦石 長期均衡
投資需求是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形成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存貨增加額之和。它受資本邊際效率和利息變動情況影響,即i=e-dr。[ 宏觀經濟學中,一般假定i為投資,e為自主投資,r是資本利率,d為影響系數(shù)。]顯然這是一個呈現(xiàn)遞減趨向的函數(shù)。受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決策的影響,投資在社會總需求當中比例受到相應程度的削減和調整。一個是絕對比例的縮水,另外一個則是相應份額內部結構的調整。這樣一來,投資需求整體下滑對于鐵礦石等大宗商品貿易價格的影響就必須從兩個方面加以考量。
投資整體下滑對于我國鐵礦石貿易價格的影響
08金融危機以后,學術界對于調整我國經濟需求結構已經呼聲陣陣;華爾街風暴、歐債危機使得該呼聲有理論界逐步向政府部門擴展,經過不斷的研究和探討,“調整需求結構,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漸漸成為引導我國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主流論調。根據(jù)中商情報網(wǎng)數(shù)據(jù)顯示:08年9月-12年12月,鐵礦石外貿價格總體上呈現(xiàn)持續(xù)下滑的趨勢(圖1)。
圖中,i表示鐵礦石的投資需求,r表示當前資本利率。銀行利率上升,資本成本增加,資本邊際收益必然加速度遞減,投資需求當然隨之降低。這二者成明顯的反比例關系。其函數(shù)為i=e-dr。這其中,e指的是無論利率如何變動,都有一個投資額度是恒定不變的,即是滿足整個社會必要的鐵礦石需求的投資數(shù)額。
而貿易的價格短期內由需求決定,長期則是由供需雙方共同決定。需求變動下鐵礦石貿易價格的影響,它只能夠在長期內達到或是趨向于一個均衡點,但是短期內使波動起伏,而不易把握和測度的。就國內市場而言,當投資需求下滑之后,產量下降,一定時期內鐵礦石的價格反而會逐步攀升,而由于相關產業(yè)的集約型發(fā)展思路的影響,中國參與的國際鐵礦石價格反而會下跌;而長期而言,當國內鐵礦石投資萎縮到已經不能夠滿足經濟發(fā)展的最低限度的要求的時候,隨著資本邊際效率的上升,必然會吸引社會上閑散資金的進入,這樣,相應的投資需求又得以回升,產量上升之后,國內鐵礦石價格必然逐步下滑。長期內到達一個均衡的點,即是供給和需求基本相等的那個價格點。
投資需求結構性調整對我國鐵礦石貿易價格的影響
投資需求的結構性調整是從針對同一經濟事物不同要素進行的針對性調整。落實到鐵礦石投資需求上,即是對鐵礦石大類下各種原材料生產比例和生產精度進行的調整。這種調整是宏觀意義上的調整。是借助貨幣以及輔質的財政政策進行的間接調控。從工業(yè)化學的視角來看,含鐵礦物按其礦物組成,主要可分為4大類: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和菱鐵礦。磁鐵礦 主要含鐵礦物為磁鐵礦,其理論含鐵量為72.4%,但雜質較多,且儲量較少,不易開采;赤鐵礦為無水氧化鐵礦石,理論含鐵量為70%,在自然界中經常形成巨大的礦床,從埋藏和開采量來說,它都是工業(yè)生產的主要礦石;含有害雜質硫和磷比較少,還原較磁鐵礦好,因此,赤鐵礦是一種比較優(yōu)良的煉鐵原料;褐鐵礦在自然界中分布得最廣泛,但礦床埋藏量大的并不多見;菱鐵礦理論含鐵量48.2%,在自然界中,有工業(yè)開采價值的菱鐵礦比其他三種礦石都少。易被分解氧化成褐鐵礦,一般含鐵量不高,但受熱分解出CO2以后,不僅含鐵量顯著提高而且也變得多孔,還原性很好。而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投入與產出比。也就是說,某些類型的原礦應該投入相對多資金;有些應該維持現(xiàn)狀;而剩下的一些則要減少甚至是不再投入。則是從優(yōu)化貿易結構和產業(yè)結構的視角來講。
小結
投資需求下滑,整體上會導致鐵礦石產量下降,加上我國中西部地區(qū)城市化進程中鋼鐵產品需求旺盛,故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鐵礦石的貿易價格不會過分走低,反而有上揚的趨勢;但就結構而言,部分鐵礦石的價格可能走低,甚至出現(xiàn)有價無市的局面。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宏觀經濟學;教學效果;主體性地位
中圖分類號:G42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宏觀經濟學是經濟類、管理類學生學習專業(yè)課程的重要理論基礎。盡管就考試而言,學生表現(xiàn)尚可,然而學生對宏觀經濟學思想的理解與應用并不理想。據(jù)此本文擬分析宏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現(xiàn)狀及原因,在此基礎上探索改進教學方式,以提升宏觀經濟學教學效果。
一、宏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1、教材內容較為抽象,政治辨別能力較差
宏觀經濟學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表現(xiàn)在假設體系、數(shù)學模型與圖形推導具有高度一致性。然而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數(shù)學模型與圖形推導掌握較差,對于假設理論體系背后的經濟思想理解也較為零散。即使通過死記硬背,能夠正確把考試題目做對,但是并不理解數(shù)學模型背后的思想。其原因在于,宏觀經濟學是對人類自身經濟生活的思考,是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抽象,其假設剔除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種種影響因素,難以與現(xiàn)實生活直接掛鉤。宏觀經濟學每一條規(guī)律都具有悖論性質,即單個個體完全有可能不按照這一規(guī)律行為。這對一些社會閱歷較為簡單、對自身經濟生存現(xiàn)狀缺乏真正理解的學生來說,會有相當多的困惑和不解。此外,教材本身意識形態(tài)判斷力往往不足,宏觀經濟學的教材體系與經濟學有一定的差異,經濟學的一些重要觀點,如剩余價值、異化勞動、階級等在宏觀經濟學現(xiàn)有教材中都沒有得到體現(xiàn)。其重要原因是我國西方經濟學引入課堂的時間較晚,對充分就業(yè)、供需分析、勞動力市場等概念和工具的理解和消化不足。由于缺乏這一分析,增加了學生理解宏觀經濟學的困難。
2、教學手段有限,課時缺乏保障
由于宏觀經濟學的抽象性,教師很容易陷入“填鴨式”的灌輸,其表現(xiàn)是課堂上全面講授概念、原理和方法,而不關心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發(fā)揮學生嚴重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此外,宏觀經濟學的知識體系多,需要花費大量的課內與課外時間,課時安排上學校往往不能保證。最終導致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較差,學生只能將精力用于記錄和背誦,用于做題目,而很少主動思考和獨立分析問題,對待現(xiàn)實問題依然會憑感覺回答,而不會用于經濟學經典的問題分析方法。
3、案例教學不足,考核方式單一
案例教學法是培養(yǎng)高素質、實用型和創(chuàng)新能力強的經濟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學方法,其最大特點是培養(yǎng)重點是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我國學校案例教學法總體上尚處在初步引入階段,與國外高校有著較大的差距。案例分析往往是混雜于教學的課件里面,案例教學課件往往也較為缺乏。目前學校宏觀經濟學的考核主要通過閉卷考試,卷面成績是衡量學生掌握情況的標準。期末考試僅僅是考察記憶和考前突擊能力,這種較為單一的考核形式使學生平時不太注重積累,考前死記硬背,然后作業(yè)抄抄了事。為了學生考出好成績,老師需要花更多精力關注學生考試問題,因此往往又把大量時間用于講解練習題,使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宏觀經濟思想的本質。
二、提升宏觀經濟學效果的建議
1、加強宏觀經濟學的研究
本科生所學習的宏觀經濟學在理論上看似淺顯,然而只有教師的理解水平達到一定深度,才能做到在教學中深入淺出,使得學生掌握起來較為輕松。因此,作為教師本人,不能只是簡單地背課本,對理論的發(fā)展歷史及其意義要有更為廣泛的涉獵,對經濟中正在發(fā)生發(fā)展的熱點問題和前沿問題要有所研究。除了教師自身拓展之外,為促進宏觀經濟學的教學,應嘗試組建宏觀經濟學教學團隊,組織教師經常進行座談,就宏觀經濟學中各流派對經濟問題的看法、西方經濟學和經濟學之間的關系等進行研討,拓展知識面,使得問題的研究和理解不斷走向深入,以提升教學隊伍整體的素質。
2、突出學生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
宏觀經濟學理論性較強,與學生的以往經濟教育背景,與我國的國情差異很大,其特定的概念體系與數(shù)學模型讓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難以將所學與實際生活更好的結合在一起。因此經濟學“填鴨式”教學中最大的弊端是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體現(xiàn)不了學習的主體地位,無法培養(yǎng)獨立思考習慣,提升不了學習效果。教學過程應該是在教師的引導啟發(fā)下,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通過個人或小組等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應大力推行案例教學方法,以現(xiàn)實中存在的經濟問題為對象,將經濟理論以更加生動的形式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使用經濟指標和經濟理論來分析實際問題,提高分析與解決各類經濟問題的能力,進而增強其將來走向社會、適應工作崗位的能力。
3、改進考核方式
根據(jù)宏觀經濟學的特點,其考核應改變單一的考試考核方式,轉向采取多元化考核。根據(jù)以上分析,宏觀經濟學應以經濟思想介紹、案例等定性分析為主,而定量分析為輔。因此在采用期末閉卷考試考核同時,平時應豐富考核方式??荚嚳己酥袦p少計算題的比重,而增加學生應用知識對當前經濟熱點問題、經典案例分析的比重,平時課堂討論、小組討論、小論文等也應增加比重。
參考文獻
[1]張新艷.《宏觀經濟學》教學改革探討[J]. 中國外資,2012,275(10):260.
篇10
摘 要 價值論關系到資本主義生產的分配關系,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英國古典經濟學堅持客觀效用價值論。馬歇爾創(chuàng)立的新古典經濟學提出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此后,西方經濟學界再無對價值的研究。本文主要使用歸納法,列舉古典到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幾位代表人物的價值論觀點,研究西方經濟學中價值決定的演進過程。
關鍵詞 古典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 客觀效用價值論 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
自從新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馬歇爾得出了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西方經濟學家再無對價值決定的探討。馬歇爾的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成了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思想。在我國,從1983年開始,便有人開始對西方經濟學的價值決定問題做出探索。本文主要使用歸納法,從客觀的角度實證分析,探討西方經濟學價值論研究的脈絡。
一、威廉•配第的價值理論
17世紀初期,英國封建制度走上了最后解體的階段。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對糧食和原料需要不斷擴大,促使英國農業(yè)向資本主義生產迅速轉化。資本主義替代封建主義的合理性遭到西方社會的普遍質疑。與此同時,古典經濟學產生。
配第的價值論主要發(fā)表在《賦稅論》中。他提出四個術語:“政治價格”“實際的市場價格”“自然價值”和“自然價格”。把實際投入生產的勞動力數(shù)量在實際存在勞動力數(shù)量的基礎上加以計算可得政治價格;政治價格的貨幣表示即實際市場價格;自然價值指商品的價值;自然價格是用貨幣表示的自然價值;他試圖解釋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而價值又以勞動來衡量。他還說明了商品價值量同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配第在探討商品價值時,一方面他提出了勞動價值論;另一方面他意識到作為物質的財富,不僅需要人類勞動,還要依靠自然界及其自然力即土地。這樣,配第在價值探討中走入了迷途。
二、亞當•斯密的價值理論
在經濟學說史上,經濟學家都給予亞當•斯密以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
亞當•斯密的學說形成于18世紀50―70年代。18世紀中葉,英國已從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了。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圈地運動”,流離失所的農民轉化為資產階級的雇傭工人。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yè)革命展開。英國在18世紀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社會分化為地主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三大階級,階級沖突日益顯現(xiàn)。
(一)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亞當•斯密說:“價值一詞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時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對他種貨物的購買力。前者可叫做使用價值,后者可叫做交換價值。使用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交換價值,甚或沒有;反之,交換價值很大的東西,往往具有極小的使用價值,甚或沒有”。斯密無法說明商品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關系。斯密的交換價值指商品交換的市場價格。
(二)斯密的勞動價值論及其兩種價值規(guī)定
斯密認為勞動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并提出商品價值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價值規(guī)定。然而,斯密在說明勞動價值論時,已經意識到商品價值由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決定的價值規(guī)定??梢哉f,這是一種不徹底,不完全的勞動價值論。由于斯密對勞動價值論的不堅定,他繼而又提出“三種收入價值論”,之后,斯密在論述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時,提出“斯密教條”,給后人留下一些矛盾和混亂。
(三)三種收入價值論
斯密認為,資本家只是為了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才組織生產。生產出商品的價格除了要支付勞動者工資外還要為資本家提供利潤,也即資本家的收入。同時,一旦土地私有,地主們也要對租用他們土地的經營者收取地租作為收入。這樣商品的價格就被分為勞動者的工資,資本家的利潤和地主的地租三部分收入。這表明,商品價值或交換價值取決于三種收入,從而脫離了勞動價值論。
(四)自然價格和市場價格
斯密在對市場價格變動規(guī)律研究時,指出市場價格在供求關系中圍繞自然價格上下波動。
斯密沿用了配第提出的“自然價格”的概念。他所講的自然價格以存在工資,利潤和地租的一種平均率為條件。自然價格即指按自然率支付的工資,利潤和地租的總和。斯密說:“商品通常出賣的實際價格,叫做它的市場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時高于它的自然價格,有時低于它的市場價格,有時和它的自然價格相同”。斯密同配第一樣,認為商品的市場價格圍繞商品的自然價格上下變動。
三、大衛(wèi)•李嘉圖的價值理論
李嘉圖將英國古典經濟學推向了頂峰。李嘉圖所生活的時代,英國產業(yè)革命正蓬勃開展。這樣就加快了英國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的腳步。
李嘉圖認為一方面,使用價值不能用已知的任何標準加以衡量,不同的人對同一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有不同的評價,所以,使用價值不能作為交換價值的尺度。另一方面,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無論怎樣稀缺,也無論生產產品時耗費了多少勞動,都不具有交換價值。李嘉圖認為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他認為,商品的價值只能由耗費的勞動決定,價值的大小與這種勞動量成正比。李嘉圖還批評了斯密拋棄勞動價值論,用三種收入決定價值的觀點。
李嘉圖把商品分為兩大類,第一種商品的交換價值只由它們的稀少性決定,如罕見的雕像,圖畫,古書和古錢幣等,這些商品是極少數(shù)的且交換價值不受供求關系影響。另一種商品的交換價值是由勞動時間決定的。李嘉圖提出“相對價值” 的概念,并賦予其兩種含義:一方面商品的交換價值由生產耗費的勞動決定;另一方面,商品的交換價值表現(xiàn)在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上。前者,李嘉圖稱之為“絕對價值”“真實價值”“實在價值”或“價值一般”。后者被稱之“比較價值”。此外,李嘉圖還認為,商品價值不僅包括工人生產商品的直接勞動創(chuàng)造的新價值,還包括間接勞動(生產資料中凝結的勞動轉化所體現(xiàn)的物化勞動)所體現(xiàn)的舊價值。
四、邊際三杰的價值論
19世紀70年代初,西方社會已普遍認可了資本主義。在英國,奧地利和法國的經濟學界,爆發(fā)了推動經濟學研究的 “邊際革命”。英國的杰文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及瑞士的瓦爾拉斯被冠以“邊際三杰”的稱號。
五、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價值論
杰文斯認為經濟學價值研究應從消費者的主觀心理感受入手。他認為應當區(qū)分商品的總效用和效用程度??傂в弥敢粋€人從所有商品消費中獲得的總的滿足感。而效用程度指某個時點或某單位時間內的消費所獲得的增量滿足感。他說“最后效應程度是經濟理論以之為基礎的函數(shù)……最后效用程度這個函數(shù)變化是經濟問題中最為重要之點。其一般法則可表述如下:效用程度隨商品量而變化,其量增加,其效用程度最終會減少”。這就是后來的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
杰文斯的最后效用程度價值論類似于戈森第二定律。
六、門格爾的主觀價值論
門格爾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需求量超過消費主體可支配量產生的。因為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產生于主觀心理欲望,所以商品價值的產生并非獨立于人的主觀意識之外。
門格爾進一步指出,價值隨著人們消費欲望的逐步滿足而遞減。
他認為人們消費時會先將商品用來滿足自己最重要的用途,其次用來滿足次要用途,這樣逐級遞減,將最后一單位商品用在最不重要的用途上。當所有未被滿足的欲望中最重要的具有相當?shù)闹匾潭葧r,消費者在消費該種產品與消費其他產品之間無差異。
更進一步,門格爾得出“最小欲望滿足”是價值尺度的結論。也就是說滿足最小欲望的物品所具有的價值即為價值尺度。
門格爾的邊際效用是價值尺度的結論與杰文斯“最后效用程度”和瓦爾拉斯的“稀少性”原理一致,只是用語不同,均為主觀范疇。
七、瓦爾拉斯的“稀少性”價值論
價格決定在瓦爾拉斯看來也就是價值決定;而且,價格又取決于市場供給和需求的均衡,其中,供給方的邊際成本和需求方的邊際效用共同決定商品價格。
稀少性,指物品具有使用價值,但卻數(shù)量有限。瓦爾拉斯認為商品的價格為其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故具有數(shù)理特征?;跀?shù)理經濟學研究,瓦爾拉斯闡釋了一般均衡理論。他先分析參與交換的各方只有一種商品,然后再引申至三種及多種商品。
在市場上有A和B兩種商品的場合,它們的有效需求方程為:
Da,b=Fa,b(pa,b)
Db,a=Fb,a(p b,a)
它們的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相等的公式為:
Db,a=Da,b(pa,b)
Da,b=Db,a(p b,a)
假定市場上有A,B和C三種商品,它們持有者都打算以自己的一部分商品分別交換另兩種商品。那么,所有B的兩個需求方程為:
Da,b =Fa,b(pa,b,pc,b)
Dc,b=Fc,b(pa,b,pc,b)
C的兩個總需求方程為:
Da,c =Fa,c(pa,c,pb,c)
Db,c =Fb,c(pa,c,pb,c)
同樣,所有A的兩個總需求方程:
Db,a=Fb,a(p b,a,pc,a)
Dc,a=Fc,a(p b,a,pc,a)
以B換取A和以B換取C的兩個方程為:
Db,a= Da,b(pa,b)
Db,c = Dc,b(pc,b)
還有以C換取A和以C換取B的兩個方程:
Dc,a= Da,c(pa,c)
Dc,b= Db,c(pb,c)
最后,還有以A換取B和以A換取C的兩個方程:
Da,b= Db,a(p b,a)
Da,c = Dc,a(pc,a)
這樣,我們得到12個方程,共12個未知量,分別是各以其他商品價格計的3種商品的6個價格,和互相交換的3種商品的6個總量。方程組得到唯一的一組解。由三種商品的交換可推廣到多種商品的交換,在此不再陳述。
瓦爾拉斯認為要使市場處于均衡狀態(tài),互相交換的各種商品的有效需求應等于其有效供給。一般均衡理論用數(shù)學方式表現(xiàn)和論證了供求定律和戈森第二定律,即邊際效用相等規(guī)律。
八、馬歇爾創(chuàng)建新古典經濟學以及供求均衡價值理論
馬歇爾為新古典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生活在資本主義在西方社會確立統(tǒng)治地位的19世紀末期。他于1890年發(fā)表的《經濟學原理》成為西方經濟學界的第二本教科書。此書中,他集中了古典經濟學及邊際革命中的所有精華,在融合了供求理論、生產費用理論、邊際效用理論、邊際生產力理論等的基礎上,首次構建了以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為核心的西方微觀經濟學體系。
價值理論是馬歇爾經濟學的核心。在馬歇爾的經濟學中,價值和價格是相通的,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示,它們均指商品交換比例。馬歇爾認為價值取決于供求力量的均衡,也就是所謂的剪刀價值論。
馬歇爾還提出,極短期內的商品價格主要取決于需求,因為供給較穩(wěn)定,而需求較富有彈性;短期(一般指一年)的價格決定于供給與需求,因為雙方均可做出調整。長期的價格通常決定于供給,因為長期內需求一般較穩(wěn)定,而長期內供給很有彈性。馬歇爾所說的均衡是局部均衡。
馬歇爾在對價值決定進行詮釋時,著重說明邊際和心理的因素對商品價值決定發(fā)揮主要作用。供給價格取決于邊際生產費用,邊際生產費用主要取決于勞動和資本的邊際產出,而邊際生產力遞減。需求價格取決于消費者的邊際效用且邊際效用遞減。供求達均衡點時,雙方獲得最大滿足。馬歇爾的價值論是以完全競爭市場為研究基礎的。
馬歇爾接著提出了均衡價格論。
在圖中,縱軸表示商品價格,橫軸表示商品數(shù)量。產出為OM時,需求價格Md高于供給價格Ms,購買者愿意出高價購買,較高的價格刺激廠商擴大生產。隨產出的增加,需求價格下降,供給價格上升,當產量達ON時,供需達到均衡,供需曲線交點E為均衡點。若市場上商品產出為OM1,供給價格高于需求價格,購買者只愿出較低價格進行購買,而生產者的供給價格(成本)很高,生產者必須減少商品供給。隨供給量減少,需求價格提高而供給價格下降,直到E點形成穩(wěn)定均衡。圖中ON表示均衡產量,EN表示均衡價格。
馬歇爾也對壟斷進行了研究。他論述了商品市場上賣方壟斷的情況,認為壟斷者可以自由調整供給量,壟斷者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會把商品價格調整到能夠給他帶來最大利潤的水平。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壟斷價格通常被定在需求曲線富有彈性的地方。
至此,西方經濟學主流思想對于價值的決定問題沒有做進一步的探討。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至今仍在西方經濟學界占統(tǒng)治地位。
九、結論
縱觀西方經濟學價值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對于價值的研究經歷了由客觀效用價值論到主觀效用價值論的演進歷程。古典經濟學關于價值決定曾提出過勞動價值論,生產費用價值論等多種價值決定理論,均屬于客觀效用價值論。邊際革命興起后,邊際三杰――杰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斯從消費群體的主觀心理(消費欲望)方面剖析商品的價值決定,提出主觀效用價值論,將西方經濟學的價值研究引入新的天地。直到新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馬歇爾提出均衡價格(價值)決定論,西方經濟學關于價值的研究達到頂峰。均衡價格(價值)決定理論成為此后西方經濟學界的主流思想。在整個古典和新古典經濟學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的過程中,西方社會處在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壯大到最終確立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時期,研究價值的決定,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不免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在資本主義萌芽的古典經濟學時期,資本主義是否要替代封建主義還有待驗證,西方學術界質疑并試圖檢驗資本主義替代封建主義的合理性。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壯大,社會生產力飛速發(fā)展,西方經濟學家承認了資本主義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于是,他們開始從人的主觀心理(消費欲望)方面探討價值的決定。最終西方社會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價值決定的研究越來越為資本主義的存在服務,并試圖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社會關系。得出價格為價值的貨幣表示,價格由供需力量共同決定的結論。供給價格由邊際生產成本決定,而需求價格由邊際效用決定。歸納梳理了西方經濟學價值決定的研究過程后,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西方經濟學價值研究的整個演進過程。但是,西方經濟學產生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不免會為資本主義社會服務。站在客觀研究的立場上,我們還應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辯證的看待和分析西方經濟學中關于價值決定的問題,從而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何煉成主編,魏杰助編.價值學說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