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詩范文

時間:2023-03-24 09:33: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余光中的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余光中詩歌的特點:從詩歌蘊含的情感來談:余光中的詩歌不管是題詠愛情、風物還是懷念故土,都充滿了感傷凄美的色彩,如“月是盜夢的驚魂,今夕,回不回去?”、“輪回在蓮花的清芬里,超時空地想你,渾然不覺蛙已寂,星已低低”(《中元夜》),寥寥數(shù)語,寂靜的夜和深沉的思念,便如在眼前。

2、除了愛情,“鄉(xiāng)愁”是他的詩歌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另一個主題,家國之思亦是若隱若現(xiàn)貫穿“鄉(xiāng)愁”的始終。無論是《漂給屈原》,《夜讀》,還是《鄉(xiāng)愁》,都展現(xiàn)了詩人那傷感而悲壯的情感歷程,在詩人的詩歌中,處處蘊含了個人與國家,個人與命運的雙重關系。

3、從表現(xiàn)形式來談:他的詩歌格律不是句句押韻,而是情感的互滲,在他的詩歌里可以找到整個情感流動的脈絡歷程?!翱罩杏酗L,風中隱隱,有鐘聲,自無處來,向無處去,無始無終。背風而立,鐘聲涌起,如潮生遠海,如回憶。鐘聲沉寂?!保ā渡罚@首詩多用四言句式,間雜三言、五言于其中,使得節(jié)奏輕盈,再加上以“憶”、“寂”結尾,不僅押韻有致,而且給人以悠遠空靈的虛無之感,從而使得字面意義與蘊含的思想感情相契合,“風”、“?!?、“鐘聲”、“回憶”渾然一體,一種落寞卻不凄涼的美感縈繞于讀者心中,這也是詩人情感的流動與詩句中的表征。

4、再從字面上來看,余光中先生的詩歌,文字簡潔易懂,簡潔流暢的文字里蘊含了豐富的感情,同時具有西方象征派的特色和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這也是詩人寫詩歌的成功之處。余光中先生的用字可以說信手拈來,在詩人的組織下成了情感豐富,意義深刻的抒情詩歌,這不得不叫人佩服。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2

關鍵詞: 英美詩歌 翻譯 余光中 譯學思想

提到余光中,人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那些家喻戶曉、廣為傳誦的詩篇,還有那些氣勢雄渾、色彩瑰麗的散文。然而,余光中先生不僅是成功的詩人和散文家,同時還是優(yōu)秀的文學評論家和翻譯家。他學貫中西,在文學的教學、創(chuàng)作、翻譯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逾半個世紀的文學生涯中,除了大量的詩歌和散文創(chuàng)作,余光中也致力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其翻譯范圍廣泛,包括詩歌、傳記、小說、戲?。划a(chǎn)量頗豐,至今已出版翻譯集十一種;并且在長期的翻譯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譯學思想。

余光中認為,文學翻譯是一門藝術,而為藝術,則必有其創(chuàng)造性。翻譯與創(chuàng)作有相通之處,兩者都是要將一種經(jīng)驗轉換成文字。不同的是,作家是將自己的經(jīng)驗翻譯成文字,一切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是一種“不拘的翻譯”、“自我的翻譯”。而譯者要進行翻譯的這種經(jīng)驗,已經(jīng)有了文本,有其既定的內(nèi)容和外貌,容不得譯者擅自變更。然而,譯者在將這種經(jīng)驗從一種文字轉換成另一種文字時,在字詞的選擇、句子結構的安排、整體風格的把握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間,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創(chuàng)作。他在談自己譯詩的經(jīng)驗時說:“翻譯的心智活動過程之中,無法完全免于創(chuàng)作?!晃蛔g者必須斟酌上下文的需要,且依賴他敏銳的直覺。這種情形,已經(jīng)頗接近創(chuàng)作者的處境了。”因此,“翻譯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至少是一種‘有限的創(chuàng)作’”(余光中,2002:34)。

在文學翻譯中,詩歌翻譯最難,也最能體現(xiàn)譯者水平。余光中以詩人與學者的雙重身份,兼具深厚的國學和西學功底,翻譯了大量英美現(xiàn)代詩歌。憑借嚴謹?shù)膽B(tài)度、醇厚的語言修養(yǎng)、天賦的藝術才能,他翻譯的英美詩歌質(zhì)量上乘,帶給讀者極大的審美享受。本文擬從余光中翻譯的英美現(xiàn)代詩歌入手,分析其譯學思想在實踐中的體現(xiàn)和應用。

一、文學翻譯需要“變通的藝術”

關于翻譯,余光中有很多精辟的譬喻。“翻譯如婚姻,是一種兩相妥協(xié)的藝術”。“如果說,原作者是神靈,則譯者就是巫師,任務是把神的話傳給人”(余光中,2002:55)。既然如此,這種雙方之間的妥協(xié)應該達到什么程度;而“巫師”應該如何用人話傳達“神諭”,既要忠于神,又要讓人聽得懂?這就涉及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之間的“變通之道”。在翻譯中,究竟應該靠近源語多一點,還是靠近譯入語多一點?應該“直譯”多一點,還是“意譯”多一點?這也是譯界中爭執(zhí)得最多、最久的問題。余光中提出鳩摩羅什“翻譯為嚼飯喂人”的比喻,并轉化譯文“生”與“爛”的問題。他說:“譯文太遷就原文,可謂之‘生’,俗稱直譯;太遷就譯文所屬語言,可謂之‘爛’,俗稱意譯。”他認為理想的譯文,既不能生,也不必爛,夠熟就好(金圣華,2006)。他說:“我做譯者一向守一個原則:要譯原意,不要譯原文。只顧表面的原文,不顧后面的原意,就會流于直譯、硬譯、死譯,最理想的翻譯當然是既達原意,又存原文。”如果遇到難以兩全的時候,“只好就逕達原意,不顧原文表面的說法了”(余光中,2002:126)。

在一般的文學翻譯中,要把握好這種“變通的藝術”已是不易。而詩歌,作為各種文學體裁中語言最精粹凝練、藝術技巧最豐富多樣的一種,其翻譯更是難上加難。中英兩種文字,在形、音、文法、修辭、思考習慣、美感經(jīng)驗、文化背景上相距甚遠,而在詩歌翻譯中,既要傳達原詩的思想內(nèi)容,又要盡量貼近原詩的形式,更要再現(xiàn)原詩的意境與神韻,做到“詩美再現(xiàn)”,這種心智活動的過程,似乎比創(chuàng)作更加繁復。下面,我們將通過賞析美國女詩人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一首名詩《殉美》(I Died for Beauty)的兩種譯本,看余光中是如何以駕馭兩種文字的深厚功力,在翻譯實踐中貫徹自己的翻譯原則的。

原詩:I died for Beauty——but was scarce/Adjusted in the Tomb/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was lain/In an adjoining Room——//He questioned softly “Why I Failed”?/“For Beauty”,I replied——/“ And I——for truth——Themself are One——/We Brethren,are”,He said——//And so,as Kinsmen,met a Night——/We talked between the Rooms——/Until the Moss had reached our lips——/And covered up——our names.

余光中譯:我為美死去,但是還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又有個為真理而死去的人/來躺在我的隔壁。//他悄悄地問我為何以身殉?/“為了美,”我說。/“而我為真理,兩者不分家;/我們是兄弟兩個?!?/于是像親戚在夜間相遇,/我們便隔墻談天,/直到青苔爬到了唇際,/將我們的名字遮掩。

張國海譯:我為美而死了——但剛剛/安躺在墳墓里/便有一個為真理而死的人,躺下/在我的隔壁——//他輕聲地問起“我為何而死?”/“為了美”,我答曰——/“而我——為了真理——兩者為一體——/我們是兄弟”,他說——//于是像親戚,相遇在夜里——/我們隔墻談天說地——/直到青苔爬上我們的雙唇——/將我們的名字遮蔽。

篇3

摘 要:“鄉(xiāng)愁”母題在文學史上有著漫長的歷史和相當?shù)牡匚唬谌A文文學領域,余光中筆下的鄉(xiāng)愁融合地理、歷史、文化,呈現(xiàn)出立體、多樣的風貌。

關鍵詞:余光中;鄉(xiāng)愁情結;多樣性

“鄉(xiāng)愁”在詞典中是一個名詞,意為深切思念家鄉(xiāng)的憂傷的心情。而在余光中的筆下,“鄉(xiāng)愁”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動詞,是脫離了地理束縛的立體鄉(xiāng)愁,是飽含了滄桑之感的時間鄉(xiāng)愁。余光中的一生幾度飄零,竟有大半個世紀與大陸分離,生命的漂泊,夾雜了空間的轉變和時間的滄桑,“鄉(xiāng)愁”也隨之不斷地變化和深化。中國的山河、歷史與文化,是余光中生命的胎記,也是其鄉(xiāng)愁情結的多樣化形態(tài)。

一、故土憶影:直白的戀土情結

長江、黃河是中國的圣水,長城、故宮是歷史的名片。南京、四川、廈門……構筑了余光中記憶的宮殿,玄武湖、嘉陵江、鼓浪嶼,亦常在其夢的深處激蕩?!鞍胧兰o前浩蕩的江聲/多深沉的喉音一直到枕/午夜搖我入睡,清晨喚我起身”(《嘉陵江水》),嘉陵江隱隱的回聲,幻化成余光中定時的生物訊息,午夜伴他入睡,清晨將他喚醒。

余光中自許是廣義的廈門人、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然而,作為廣義的南國人,余光中對江南卻由衷地偏愛,并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中樂此不彼地描繪著江南的圖景。自然,江南能夠如此受寵,也與其本身的審美特質(zhì)息息相關。南國產(chǎn)紅豆,故其相思最為濃烈,而溫婉纏綿的江南則是裝置鄉(xiāng)愁的最佳容器。雨恨云愁,綿密的雨常常能喚起文人傷感的情緒,江南的雨尤其如此,在《聽聽那冷雨》中,回憶的雨聲,牽引余光中由江南憶到四川的秧田、重慶的嘉陵江。布谷的啼聲參雜著雨聲,也顯得異常凄婉。

一九九二年九月,余光中應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之邀北上,四十三年之后的破冰之旅,將他重新帶回祖國母親的懷抱,“北方雖非我的故鄉(xiāng),卻為漢魂唐魄所寄,是我祖先的祖先所耕所牧,所歌所詠,廣義而言,久已成為整個民族的故土古都,不必斤斤計較,追溯誰何的家譜了”。①余光中的地理鄉(xiāng)愁,容納祖國山川,涵蓋四面八方,但凡有中國魂的地方,都是其廣義的故鄉(xiāng)。

二、歷史回溯:坦然的歷史情結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是華夏五千年的驕傲,屈原杜甫、太白東坡,是歷代文人的楷模。幾經(jīng)歲月的磨蝕,棱角分明的空間記憶逐漸覆蓋上歷史的痕跡和生命的體驗,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亦隨之日顯豐滿。闖進民族特有的歷史時空,探求古人之情景,詠史懷古鑄造成宛轉的鄉(xiāng)愁。

古之唐魂漢魄是余光中精神的支柱,炮火下的蹂躪則是余光中肉體的創(chuàng)傷?!对L故宮》會聽見“更遠處/沿著運河/正隱隱撼動/八國聯(lián)軍的炮聲”,《老戰(zhàn)士》能憶起“摧天折地,一排排的炮聲/自盧溝橋的那頭”,《母與子》將照出“抗戰(zhàn)的孩子/太陽旗陰影下的一個小難民”。余光中懷鄉(xiāng)病里的中國,在抗戰(zhàn)的歌謠里,在戰(zhàn)前朦朧的記憶里。戰(zhàn)火中的逃離,是比遷徙更令人悲痛的經(jīng)歷,戰(zhàn)爭給一個民族所帶來的,除了流離失所和家破人亡之外,還有揮之不去的恥辱與幻滅。

余光中回望歷史是坦然的,其厚重的家國意識和民族情感無形中增強了鄉(xiāng)愁的密度與厚度。因而,融匯了時間滄桑的鄉(xiāng)愁更具張力。

三、文化皈依:誠摯的文化情結

“莫為五十年的政治,拋棄五千年的文化”,是余光中長期以來的心愿,政治使人分裂而文化使人相親。中華母體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內(nèi)在核心,有著強大的吸附性、凝聚力和魅力場,任何脫離母體文化的肉身都將走向虛無。

余光中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感,并自覺成為古典文學的擁護者。正如他所言“古典之根已蟠蜿深心,任何外力都不能搖撼”。②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綜觀余光中的文學創(chuàng)作,明顯地存在古典文學的印痕,干凈、凝練、流暢成就了其詩文的特色。文人的氣質(zhì),是文化積淀長久熏陶的結果。屈原、李白、杜甫等偉人常在余光中的詩文中魂兮歸來,并非出自偶然,為古人“造像”,實質(zhì)上也是一種靈魂的“共鳴”。

中華文化,不僅是漢魂唐魄里的儒道法墨,也是中國文字里的點撇橫捺。正是基于對中文的赤忱熱愛,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依附,才使得出身英語系科班的余光中能夠在多年的歐風美雨中免于“西化”。中文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一旦淪于粗糙、混亂,中國文化必將式微。帶著深重的憂患意識,對華文字的守護成為余光中文人的使命。“中華文化是一個大圓,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徑,但愿我能將它伸展得更長”。③方塊字里隱藏著民族的精髓,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華文化的向心力勢必長存。

結語

余光中的鄉(xiāng)愁具象化為地理山川,彌散于歷史與文化的直徑橫緯,而與整個民族禍福共承,榮辱同當。地理的鄉(xiāng)愁是空間的,歷史的鄉(xiāng)愁是時間的,文化的鄉(xiāng)愁是縱橫的?!班l(xiāng)愁”母題,在余光中的筆尖不斷嬗變與豐滿,融匯空間、時間、精神,指向地理、歷史、文化,最終形成一種飽滿的情感符號。

參考文獻:

[1] 張嘆鳳.中國鄉(xiāng)愁文學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11.4.

[2] 余光中.余光中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3] 余光中.鄉(xiāng)愁四韻[M].胡有清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9.

[4] 趙玲玲.港臺文學中的懷鄉(xiāng)情結探微[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5] 江少川.鄉(xiāng)愁母題、詩美建構及超越――論余光中詩歌的“中國情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

注解

① 《后記》,《余光中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第三卷,第427頁。

篇4

地中美術館的建筑設計師正是日本充滿傳奇色彩,建筑設計語言獨特的建筑家安藤忠雄,安藤忠雄并沒有接受所謂的專業(yè)建筑教育,但正是這種經(jīng)歷促使他用更多的實地觀摩來彌補,早在1995年,安藤忠雄就獲得建筑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對安藤來說,建筑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中介,是一個脆弱的、理性的庇護所。他在建筑設計中試圖在城市建造另外一個世界,讓人們的生活似乎又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懷抱。

安藤的建筑與自然之間有一種特別的和諧感與親和力。安滕忠雄對于地中美術館的設計以“自然環(huán)境與人”的再思考為題,力圖在自然和人工之間尋求一個完美的契合。最終他將地中美術館藏于地下,只在地面上留有幾處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開口,作為美術館的天井,起到頂光的作用,自然光的引入成為館內(nèi)特別的景致?!肮赓x予美以戲劇性,風和雨通過他們對人體的作用給生活增添色彩。建筑是一種媒介,使人們?nèi)ジ惺茏匀坏拇嬖?。在我的作品中,光永遠是一種把空間戲劇化的重要元素。通過將自然和光引入那些與城市環(huán)境相隔離的簡單幾何體中,我創(chuàng)造了復雜的空間。我把非凡注入到最為平凡的熟悉的環(huán)境―住屋之中,并以此促使人們重新認識平凡。”

安滕通過甬道、天井、開孔等手法使石頭、玻璃、木頭、清水混凝土等物體隨著光線的轉換產(chǎn)生色彩和光影的變化,展示著空間變換的魅力?!叭绻菇值篮头课荼憩F(xiàn)出親和,通道則不應為封閉的走廊。公共和私密空間的相互滲透使它們具有活力,使人們能夠體驗各自空間里的生活?!?/p>

篇5

信息論中有關“冗余”的基本概念

1949年,香農(nóng)和韋弗發(fā)表了題為《傳播的數(shù)學理論》(The Mathematical of Communication)的著名論文,該論文提出信息及其一系列概念,使之成為信息論的奠基之作。香農(nóng)把“信息”定義為:用于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在此基礎上,香農(nóng)提出了一般傳播系統(tǒng)簡圖以及“熵”、冗余信息、噪音等相關概念。對“熵”的概念進行闡釋有助于“冗余”的理解。

1.“熵”的概念

早在19世紀60年代德國科學家就將“熵”引入了物理學。從物理學角度出發(fā),“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中的一個物理量,也可以說“熵”就是系統(tǒng)內(nèi)部分子熱運動混亂程度的度量,這就是“熵”的物理意義。這個定律還表明:物質(zhì)和能量只能沿著一個方向轉換,即從可利用到不可利用,從有效到無效,從有秩序到無秩序。當系統(tǒng)處于有序狀態(tài)時,“熵”最小;當系統(tǒng)處于無序狀態(tài)時,“熵”最大。①

信息論的創(chuàng)始人香農(nóng)從熱力學中借用了“熵”的概念。在信息理論術語中,信息與物理科學中的“熵”非常相似――它是對隨機度的一種測量?!办亍笔侵敢环N情境的不確定性或無組織性。②簡而言之,在特定條件下的信息的“熵”值越高,它的組織程度和預測性就越低,那么不確定性、隨機性就越大,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繼而會使受眾接收信息的難度加大。

2.冗余的概念

在信息論創(chuàng)始人、數(shù)學家香農(nóng)與韋弗一起提出的傳播數(shù)學模式中,他們把信息傳播過程中為克服躁音而必須重復的信息稱作“冗余信息”。影響信息從信源傳遞到信宿的因素有傳播渠道的容量和噪音兩個。為了抵消傳播渠道中的噪音,達到有效的傳播,就必須在傳播過程中加進“冗余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噪音越多,就需要越多的“冗余信息”。所以,“冗余信息”是傳播者有意加進的“已知”或“可預計”的內(nèi)容。③

適度冗余與廣告?zhèn)鞑?/p>

1.廣告中的冗余信息

根據(jù)廣告的內(nèi)容是否與產(chǎn)品直接相關,可以簡單地將廣告信息分為兩類:和廣告產(chǎn)品直接相關的信息以及與廣告產(chǎn)品不直接相關的信息。前者是廣告主重點表達的目標信息,后者則是冗余信息。

由于廣告投放的載體不同,所以根據(jù)不同的媒體特性,廣告信息的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冗余信息的構成要素主要涉及以下幾個主要方面:第一,語言及文本信息。廣告中的語言主要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廣告語一般風格簡潔、凝練,朗朗上口,容易為受眾記憶。因此,廣告語一般采用口語化的形式,使受眾更快更直接地接受信息。例如李寧廣告中的“李寧,一切皆有可能”,其中“李寧”是有效的廣告信息,其余的為冗余信息。第二,圖像信息。圖像是廣告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種手段,因其直觀化、形象化的特點,能夠有效地吸引受眾的目光。廣告制作者將廣告主題置于圖像之中時,有利于增強受眾對廣告產(chǎn)品的記憶;但是在電視及其它新媒體上,為了使廣告的主題更好地得到表現(xiàn),或解釋廣告主題中難以理解的部分,或增強廣告的表現(xiàn)力和吸引性,或襯托一種氛圍等,制作者往往在其中添加許多主題之外的元素豐富主題。第三,音樂信息。在能夠承載聲音的媒體中,音樂在廣告中幾乎無所不在。在這里可以將廣告中出現(xiàn)的音樂分為兩類,一種是與主題有關,直接表現(xiàn)主題;另外就是對廣告起輔助作用的,作為背景音樂襯托氣氛。后者即是冗余信息。

2.冗余信息帶來的廣告效果

廣告作為傳遞消費信息的特殊形式,利用不同的媒體,迅速、廣泛地向廣大受眾傳遞有關信息。因此,廣告?zhèn)鞑バЧ绾?對企業(yè)活動以及受眾心理及行為都能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而本文討論的冗余信息,則影響甚至決定廣告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般來說,根據(jù)受眾對冗余信息是否排斥,可以簡單將其分為易受的和反感的冗余信息。對于易受的冗余,指廣告中合理出現(xiàn)并能讓受眾從中獲取有興趣的信息的部分。比如百事可樂的系列廣告,其受眾主體是年輕人,在廣告中出現(xiàn)的音樂、明星等流行元素都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及價值取向??催@樣的廣告可以感受到目前的流行風尚,滿足年輕人的進步需求,同時企業(yè)也被賦予一種活力的象征;反感的冗余在極大程度上挑戰(zhàn)受眾的視聽極限,引起逆反的作用。例如恒源祥的“十二生肖”的廣告,不斷重復的廣告語使大多數(shù)人知曉這個品牌。但是,冗余信息的大量存在,挑戰(zhàn)受眾耐心,易使受眾降低對品牌形象的估值,而企業(yè)也可能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可能造成品牌價值的貶損。因此對于廣告主而言,合理地運用冗余信息,把握好冗余信息的“度”是非常必要的。

3.適度冗余的測定

冗余信息和廣告?zhèn)鞑サ男Ч窍⑾⑾嚓P的。冗余信息在信息整體中所占的比例,稱為“冗余度”, 它是相對于信息的一個概念,常被視為非信息符號量,即冗余量與總符號量兩者之比。其計算公式如下:

冗余度=非信息符號量/總符號量×100%

從公式了解到,如果廣告信息的冗余度過低,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擾,從而不能將廣告信息有效地傳達給受眾;如果冗余度過高,有效信息所占的比例過小,則有可能混淆受眾視聽,影響傳播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的電視廣告?zhèn)鞑セ顒又邪盐蘸谩岸取?遵循適度原則。冗余信息也有正負面影響,可以把冗余分為適度冗余和過量冗余。在廣告?zhèn)鞑ミ^程中,適度的冗余信息幫助受眾理解接受廣告內(nèi)容。但是,過量的冗余信息不但不能起到便于受眾理解的作用,反而會使受眾在信息中迷失,信息得不到清楚、準確地表達,單位時間內(nèi)傳播的信息量也會減少。

然而,在實際的傳播過程中,冗余度的測量并非易事。傳播學中的個人差異理論說明,由于人的知識水平程度的差異導致人對來自信息的刺激會有不同的反應。每一位受眾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媒介訴求,為了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理想化,就必須針對不同受眾,采用不同的信息冗余度。

適度冗余在廣告?zhèn)鞑ブ械谋匾?/p>

廣告作為一種付費傳播,通過付費獲得在各種媒體上的時間與空間,因此對于廣告主來說,盡可能簡明地傳達目標信息才符合自身利益。但是廣告的內(nèi)容往往是受眾不熟悉的產(chǎn)品信息,其中必然包含大量新概念或術語,編碼中刻意節(jié)省就會造成信息熵值的增高。廣告創(chuàng)作者利用冗余信息烘托目標信息,降低熵值,幫助受眾準確解碼,達到傳播目的。冗余信息還是廣告的附加值,對廣告主來說,不僅傳達除了目標信息之外的信息,還傳播了企業(yè)文化、塑造了企業(yè)形象。因此,廣告要遵循適度冗余的原則,多方位考慮受眾的需求,使冗余信息的“量”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運用科學的統(tǒng)計測量方法,克服廣告?zhèn)鞑ミ^程中的噪音,以便更符合廣告主以及受眾的要求,獲得理想的傳播效果。

注釋:

①馬連湘:《冗余信息與廣告?zhèn)鞑ァ?《廣告大觀理論版》[J],2006年第6期

②【美】沃納?賽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鎮(zhèn)之等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

篇6

【關鍵詞】LED燈;傳統(tǒng)燈光;演播室;特點

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LED燈得到了廣泛應用,不僅為社會提供了更加優(yōu)質(zhì)且環(huán)保的照明環(huán)境,同時還具有節(jié)能的效果,逐漸替代了傳統(tǒng)燈光照明,這一點在廣播電視領域應用尤為顯著。在演播室中,傳統(tǒng)的燈光和LED燈光有著不同的特點,同時也有著各自的優(yōu)勢。而本文針對傳統(tǒng)燈光和LED燈光的特點進行相關分析,說明了LED燈光在演播室中得到廣泛應用的原因。所以,分析演播室中傳統(tǒng)燈光與LED燈光的特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LED燈的簡要概況

LED燈是一種新型的半導體照明節(jié)能燈具,具節(jié)能環(huán)保、壽命長、發(fā)光效率高、光色純正等優(yōu)勢,成為眾所行業(yè)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這一點在廣播影視領域的應用最為廣泛,對演播室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究其緣由,這主要是因為LED燈具的能量轉換效率十分高,不需要使用任何調(diào)光器就可以達到電視照明的效果。就拿功率型白光LED產(chǎn)品來說,其光效已遠遠比普通照明白熾燈高很多,可達15 流明/瓦,而90流明/瓦的合節(jié)能熒光燈要高出鹵鎢燈90% 的節(jié)能。所以,節(jié)能減排對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來說,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隨著科技快速發(fā)展,LED燈的價格也逐漸降低,這也使得LED燈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對于廣播電視業(yè)來說,更是一場空前的革命。像常常用在廣播影視領域的鹵鎢燈、氣體放電燈等都具有使用期短,光效低且耗電量較大等特點,而LED燈則恰恰相反,正好彌補了傳統(tǒng)照明燈具的缺點,不僅能夠起到節(jié)能的效果,同時也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推動了社會可持續(xù)化發(fā)展的道路。

二、在實際應用中,傳統(tǒng)燈具和LED燈用電量的用電比較

若以80平方米的演播室為例,在應用傳統(tǒng)燈具和LED燈的用電量對比,具體見表1和表2所示。

表1 傳統(tǒng)演播室燈具的使用數(shù)量和功率

傳統(tǒng)演播室燈具 數(shù)量 功率(kw)

1kw鹵鎢聚光燈 4 4

650 kw鹵鎢聚光燈 2 1.3

4×55w三基色熒光燈 10 3.3

合計 16 8.6

表2 LED演播室燈具的使用數(shù)量和功率

LED演播室燈具 數(shù)量 功率(kw)

100WLED聚光燈 6 0.6

100WLED聚光燈 10 1

合計 16 1.6

若以250平方米的演播室為例,分別應用傳統(tǒng)燈具和LED燈的裝燈容量比,詳情見表3和表4所示。

表3 傳統(tǒng)演播室燈的使用數(shù)量、功率以及通信類業(yè)務

傳統(tǒng)演播室燈具 數(shù)量 功率(kw) 通信類業(yè)務

1kw鹵鎢聚光燈 10 10 VoIP

2kw鹵鎢聚光燈 14 28 視頻通信

4×55w三基色熒光燈 16 3.52 即時消息

6×55w三基色熒光燈 10 3.3 寬帶接入

合計 50 44.82 彩信、電視短信

表4 LED演播室燈的使用數(shù)量、功率以及通信類業(yè)務

LED演播室燈具 數(shù)量 功率(kw) 通信類業(yè)務

100WLED聚光燈 24 2.4 VoIP

100WLED柔光燈 26 2.6 視頻通信

合計 50 5 及時消息

由表1和表2,表3和表4就可以看出,在演播室中,傳統(tǒng)演播室用電量的是LED燈的用電量5倍左右,甚至更多,所以,LED燈是一種比較好的節(jié)能環(huán)保燈具,受到眾多領域的廣泛應用。

三、LED燈和傳統(tǒng)演播室的調(diào)光原理分析

(一)LED燈的調(diào)光原理分析

通常情況下,LED燈采用脈寬調(diào)制的方式進行調(diào)光,它在采用脈寬調(diào)制式調(diào)光的過程中,會相應改變數(shù)字脈沖的占空比,進而對LED燈的亮度進行有效調(diào)節(jié)和控制,這就是為什么LED 燈的演播室不必設置調(diào)光硅箱的重要原因。

但是,對于高端應用的LED 驅動器來說,它主要采用固定頻率工作模式的脈寬調(diào)制,才能有效實現(xiàn)調(diào)光的作用。在脈寬調(diào)制的過程中,LED正向電流就會在0~100%之間,以減小占空比進行進行調(diào)節(jié)亮度。但脈寬調(diào)制進行調(diào)光的方式,它的調(diào)光信號的頻率有一個限制,必須使其大于100赫茲,否則就會產(chǎn)生閃爍或抖動。

所以,高端照明系統(tǒng)的調(diào)光頻率范圍在幾萬赫茲,這就是為了更好的避免產(chǎn)生噪聲和輻射,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一旦調(diào)光頻率過高,調(diào)光范圍就會大大縮小,使系統(tǒng)的最大亮度受到嚴重影響。

(二)傳統(tǒng)演播室的調(diào)光原理分析

一般情況下,傳統(tǒng)的熱光源燈可通過改變可控硅的導通角,同時利用相位控制法進而調(diào)節(jié)光的亮度,所以,這就要求傳統(tǒng)的演播室需要配備調(diào)光立柜。又加之可控硅在調(diào)光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高次諧波,而這種波會對其他設備有一定的干擾,為了防止這種情況出現(xiàn),演播室就需要配有專門的燈光調(diào)光室。

由于可控硅具有開、關特性的特性,這就決定了它的導通和關斷功能,但這種功能需要借助一定的條件才能實現(xiàn)。詳情見表5所示。

表5 可控硅的導通和關斷條件條件

由于可控硅相控調(diào)光主要原理就是利用相位控制法,進而實現(xiàn)調(diào)光的作用。如果可控硅屬于普通的反向阻斷型,當可控硅加上正向陽極電壓的過程中,正向柵極也就相應的控制電壓,這樣就可以使可控硅處于導通狀態(tài)。在可控硅導通的過程中,如果將柵極控制電壓撤去后,一旦可控硅陽極電流比其自身的維持電流小時,可控硅就會處于關斷狀態(tài)。所以,如果改變相位,就可以將可控硅導通角的大小進行相應的改變。通常情況下,導通角越大,其電路所輸出的電壓就會越高,那么,燈就越亮。因此,可控硅調(diào)光法是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調(diào)光控制方法。對一些大功率照明調(diào)光控制應用場合來說,它擁有獨特的優(yōu)勢。

四、LED燈的應用對于傳統(tǒng)演播室的安全性能分析

LED燈的應用對于傳統(tǒng)演播室的安全性能主要體現(xiàn)在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主要是體現(xiàn)在燈具本身安全性能高,且在使用過程中,故障率較低。

一般LED燈的壽命可達1 萬小時以上,可以確保演播室的正常運行,進而保證節(jié)目的順利播出。由于LED燈的燈體表面的溫度要比普通熱光源燈的表面溫要低,在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炸泡的危險,可以有效保證相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另外一點主要是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良好且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通常情況下,在工作過程中,1kW鹵鎢燈會產(chǎn)生810W的紅外輻射,久而久之,就會對相關工作人員造成一定危害,影響其健康,但LED燈卻恰恰相反,幾乎沒有紅外輻射產(chǎn)生,為相關工作人員提供良好且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有效避免因紅外輻射帶給長期在廣播電視業(yè)相關工作人員的困擾。

五、結語

除了上述所講的內(nèi)容之外,LED燈的使用不僅能夠確保演播室燈光的順利運行,確保其安全性,同時還能夠使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環(huán)境得到有效改善。但長遠的眼光來說,盡管在演播室初期,投入的資金會比較大,但后期可以節(jié)省更多的費用,比如維修費等,進而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所以,LED燈的應用應得到大力推廣使用,同時也要將演播室的應用范圍得到有效推廣。但對于大中型的演播室來說,LED燈還需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研發(fā)出更好的產(chǎn)品,滿足現(xiàn)代數(shù)字演播室的需求,有效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田高峰.LED燈具的應用對傳統(tǒng)演播室的影響[J].現(xiàn)代電視技術,2013(7):96-100.

[2]馬庫斯.路德維希.LED燈縣在電影和電視演播室中的應用與前景(概要)[J].演藝科技,2011(6):72.

篇7

余光中返臺前,叮囑流沙河一定將這件“小”事弄清楚。帶著摯友的囑托,流沙河幾經(jīng)奔波,終于從《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上得到了答案:《三國志》出自西晉史學家陳壽之手,被公認為記載三國歷史最早的史學著作,里面清晰記載著“張飛字益德”。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經(jīng)藝術加工將“張飛字益德”改為了“張飛字翼德”。也就是說,武侯祠“張飛字益德”的介紹,完全出于對歷史的尊重而并未出錯。

流沙河趕緊去信將實情告知給余光中,寫道:“當對一件事存有疑問時,切不可草率下結論。只有拋棄臆斷,下功夫弄個明白,才可避免尷尬?!庇喙庵谢匦欧Q道:“先生卓然而立的求真精神,令我敬佩,也讓我感觸頗深:做學問者要有個性,人云亦云斷不可取?!?/p>

無獨有偶。大半個世紀前的1927年7月,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發(fā)表了《荷塘月色》,其中“月下荷塘”的描寫讓讀者尤為喜愛:“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p>

文章發(fā)表后不久,朱自清收到讀者陳少白的來信,指出:“蟬在夜里是從來不叫的?!敝熳郧鍖Υ撕苤匾?,立即查閱有關資料,又詢問了很多朋友,大家都贊成陳少白的看法。他又請教昆蟲學教授劉崇樂,而劉崇樂則抄了一本書上的話給他:“蟬一般夜里不叫,但也有叫的時候?!?/p>

朱自清正為找到蟬在夜晚會叫的證據(jù)而高興,卻忽然想到,劉崇樂是位治學嚴謹?shù)目茖W家,抄給他的那段話也許是個例外。于是,他在給陳少白回信時說,昆蟲學專家和你的看法一致。并表示《荷塘月色》再版時刪掉月夜蟬聲那句話。

信寄出很長時間,卻未得到回音。直到1938年,朱自清才在正中書局出版的《新學生》月刊上,看到陳少白針對蟬在夜晚是否會叫的文章。文中引用了朱自清的回信,還引用了北宋詩人王安石《葛溪驛》中的詩句“鳴蟬更亂行人耳”,更正了此前對朱自清描寫夜晚蟬叫的質(zhì)疑。

雖如此,朱自清還是于1948年寫了《關于(月夜蟬聲)》一文,感慨道:“我們往往由常有的經(jīng)驗作概括的推論。例如,由有些夜晚蟬子不叫,推論到所有的夜晚蟬子不叫,于是相信這種推論便是真理。其實是成見。這種成見,足以使我們無視新的不同的經(jīng)驗,或加以歪曲的解釋。我在這里是個有趣的例子?!?/p>

篇8

關鍵詞: 預設分類 預設特性 中文電視商業(yè)廣告

1.引言

預設(presupposition),也稱前提、前設,常被定義為說話者在說出某個特定的句子時所做的假設。預設最初是由德國哲學家和數(shù)學家弗雷格在1892年提出的一個哲學和邏輯學課題,后于20世紀60、70年代進入語言學領域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2.預設的主要分類及特性

語言學家對預設的分類看法不一,“法國語言學家基南把預設分為語義預設和語用預設兩種”(計道宏,2011:102)。

2.1語義預設

語義預設是基于真值條件語義學的研究,被看做兩個命題間的一種語義關系,排除了語境因素,只包含語句本身意義,其基本特性包括抽象性和普遍性(計道宏,2011:102)。

從真值的角度來看,如果命題A預設命題B,那么A真,B真;A假,B真;B假,A無所謂真假。

2.2語用預設

語用預設指“那些對語境敏感的,與說話人(有時還包括說話對象)的信念、態(tài)度、意圖有關的前提關系”(何自然,1977:68)。就其使用而言,語用預設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2.2.1單向性

單向性是指在聽話人未接收到信息之前,預設只是說話人一方做出的,并沒有與聽話人進行協(xié)商,只有在不斷交流中,談話雙方才逐漸形成共同的知識,并不斷予以補充和修正(張曉梅,滕延江,2006:126)。

2.2.2主觀性

主觀性是指預設是說話人的主觀想法,未必真實可靠,這在批評、責備、反駁、指控等時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例如:在上級批評下屬某件事情做得不對時,上級主觀認為下屬辦事有誤,但事實上下屬可能認為并非不妥。

2.2.3隱蔽性

隱蔽性是指預設是只有通過分析,才能揭示出的話語隱藏的言外之意,而非基本信息。例如:甲對乙說:“Please close the door.”字面意思就是甲請求乙把門關上,其預設則是門一定是開著的。

3.中文電視商業(yè)廣告語和預設

3.1廣告語言的特點

廣告就是廣而告之,通過一定形式的媒體,向受眾傳遞某種信息。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一則廣告能否吸引廣告受眾的注意是廣告成敗的關鍵。廣告的語言朗朗上口,簡潔精練,易于理解,便于記憶,在傳遞信息的同時,喚起讀者興趣。只有對廣告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才能引發(fā)廣告受眾的注意和興趣,刺激他們的購買欲望,去購買廣告所宣傳的產(chǎn)品,從而達到廣告的促銷宣傳目的。

3.2中文電視商業(yè)廣告中預設的特點分析

廣告中的預設屬于語用范疇,筆者主要從語用預設的角度對廣告語進行了分析。

3.2.1中文電視商業(yè)廣告中預設的單向性

①“常備三精雙黃連,流感季節(jié)別感冒?!保ㄈp黃連廣告)

在這則廣告中,廣告商和廣告受眾并沒有交流信息的機會,只是廣告商說三精雙黃連口服液可以很好地預防和治療感冒,而消費者只能選擇接受還是不接受這種由廣告商單方面做出的預設。

3.2.2中文電視商業(yè)廣告中預設的主觀性

廣告的預設帶有的強烈的主觀性特點和斷言性質(zhì)的語境假設,給人以事實的感覺。

②“今年過節(jié)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保X白金廣告)

③“殺菌治腳氣,請用達克寧?!保ㄟ_克寧廣告)

腦白金廣告的預設是“腦白金是最有價值的,其他禮品都不如腦白金”;或“如果送禮,腦白金最合適,最討對方的喜歡”。達克寧廣告的預設是“治療腳氣,達克寧療效最好”。從以上兩則經(jīng)典廣告語中消費者雖然對這兩種產(chǎn)品的銷售情況無從考證,但是這種主觀性的陳述方式給人以事實的感覺,很容易引起消費者的注意和興趣,暗示消費者要買相關商品,就要先考慮他們的。

3.2.3中文電視商業(yè)廣告語言中預設的隱蔽性

這里預設的隱蔽性主要是廣告商將預設隱含在廣告的話語之中,通過廣告的特殊語言表達方式或語境對廣告受眾加以暗示,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和“誘導性”(趙立無,2009:96)。

④“海飛絲,干凈肩膀,永遠擁有?!保êow絲廣告)

這則廣告的預設為“用海飛絲洗發(fā),不會出現(xiàn)頭屑,使你肩膀永遠干凈”,廣告的字面意思向廣告受眾做出了承諾,暗示消費者使用該產(chǎn)品可以擺脫以前的頭屑煩惱,給消費者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這樣該廣告在說明海飛絲去屑能力出眾的同時,也喚起了消費者對該產(chǎn)品的興趣,激發(fā)了消費者的購買欲。

4.結語

預設屬于語言學研究范疇,而廣告是一種特殊的交際行為,預設的運用可以提高廣告的語言質(zhì)量,使其更加精練簡潔,幽默風趣,增強廣告的吸引力和消費者的購買欲,從而達到廣告的促銷宣傳目的。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計道宏.預設的語用功能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101-103.

篇9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 戲曲 綜合性 戲曲藝術 高等院校 現(xiàn)狀 措施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的發(fā)展和進步以及現(xiàn)代化元素的引進,使得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受到重大沖擊。很多大學生深受其影響,對于傳統(tǒng)戲曲藝術產(chǎn)生了消極的態(tài)度,這對于高校的戲曲藝術教育來說具有較大影響。曾經(jīng)一度作為高校著重發(fā)展的課堂教學,為培養(yǎng)更多的高層次人才而奮斗的戲曲藝術教育面臨著巨大的考驗。以下將結合目前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發(fā)展的困境進行分析,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為戲曲藝術教育找到未來發(fā)展的出路。

一、戲曲藝術教育的作用

(一)可以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民族精神

戲曲藝術教育的綜合性,實現(xiàn)了音樂、舞蹈、美術等融為一體,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現(xiàn)形式。另外,戲曲內(nèi)容涵蓋廣泛,比如:民間傳說、歷史、民族流傳樂曲等等。我國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過程離不開戲曲藝術,戲曲藝術發(fā)展過程是我國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真實寫照,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高校戲曲藝術教育的加強,有助于培養(yǎng)我國高校學生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

(二)可以培養(yǎng)高校學生的藝術欣賞力

根據(jù)我國不完全統(tǒng)計顯示,分布在各民族地區(qū)的戲曲劇種有上百種,像我們常見的京劇、豫劇、越劇及評劇等等,還有我們不常見的種類就更多了。而且戲曲表現(xiàn)的是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有說的、有唱的,有文的、有武的,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高校戲曲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劇種特點,不管是在音樂的選擇上、人物唱腔等,還是在演員的服飾搭配上都應該指引學生如何欣賞,培養(yǎng)更多的藝術性人才。

(三)與高校素質(zhì)教育相符合

近年來,素質(zhì)教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進程中呼聲最高的改革內(nèi)容。素質(zhì)教育的目標是藝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及做人的準則,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的適用性人才。另外,素質(zhì)教育要求強化學生的科學精神及人文精神。這一點與戲曲藝術教育目標實現(xiàn)完美統(tǒng)一,為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提供了及時的幫助。例如:在傳統(tǒng)戲劇《鍘美案》《琵琶記》等的學習時,教師都可以利用戲劇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來教導學生,將一些正能量的做人美德傳達給學生。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遠比那些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來得更加容易。

二、我國高校戲曲藝術教育走出困境的具體策略

(一)明確高校傳統(tǒng)戲曲藝術教育重要性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出現(xiàn)了很多新型藝術表現(xiàn)形式。從弘揚我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層面上理解,這些已經(jīng)嚴重影響到了我國戲劇藝術在未來的發(fā)展。戲曲藝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遺產(chǎn),一直是我們老百姓日常生活娛樂休閑方式的一種。我們應該正確看待新型藝術表現(xiàn)形式,并不是拋棄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而去發(fā)展引進的新型藝術形式。同時,我們倡導弘揚傳統(tǒng)文化藝術也不是非讓戲曲藝術就像從前那樣成為人們生活娛樂的唯一藝術形式,回到當初的輝煌成就。而是權衡多方位藝術形式健康發(fā)展,在本著不拋棄、不放棄戲曲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去接受新鮮藝術形式。讓傳統(tǒng)戲曲藝術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自由翱翔,在如今浮躁的市場環(huán)境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處。

(二)清晰戲曲藝術節(jié)奏的快慢速度

戲曲藝術的節(jié)奏慢成為現(xiàn)代年輕人無法感興趣的一個原因。然而,戲曲藝術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及內(nèi)涵,高校學生應該清晰戲曲藝術的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懂得花費時間去欣賞、思考及感悟。節(jié)奏的快慢只是戲曲藝術表現(xiàn)的一種本質(zhì)特征,并不是人們常常認為的單純表演情節(jié)的節(jié)奏。同時,在戲曲表演中加入了舞蹈、音樂等表演的元素,使得表演藝術與觀眾產(chǎn)生共鳴。有很多歌舞音樂與故事情節(jié)融入的非常恰到好處,引發(fā)觀眾的冥想,吸引了觀眾對戲曲藝術的好感。也有很多舞蹈音樂的融入不是那么恰當,使得觀眾對戲曲節(jié)奏產(chǎn)生誤解,影響觀眾心中對戲曲藝術的評價。高校要引導戲曲學生理解戲曲節(jié)奏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得戲曲藝術在我國的發(fā)展路程更加順暢。

(三)認清戲曲藝術形式與青年學生之間的關系

戲曲藝術表達形式包括三種:一種是表達傳統(tǒng)元素的傳統(tǒng)戲,它是早期戲曲發(fā)展最為主要的形式。傳統(tǒng)戲曲也是受到發(fā)展技術手段以及設施的限制,使得后期戲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嚴重缺陷,發(fā)展也一直停滯不前。往往喜歡傳統(tǒng)戲曲的人群都是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另外兩種是現(xiàn)代戲和新編古裝戲,這兩種是在戲曲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種新形式。在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上融入了現(xiàn)代化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喜愛。高校在戲曲藝術教育弘揚中,要充分融入后兩種表達形式,借助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感受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魅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

綜上所述,作為傳統(tǒng)藝術戲劇的代表,戲曲結合了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高校應該重視對藝術教育的程度,不容忽視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及影響力。另外,高校在實施戲曲藝術教育的同時,不僅有助于傳承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還培養(yǎng)了我國新一代年輕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音樂修養(yǎng)及人文素質(zhì)。近年來,高校教育管理部門已經(jīng)意識到戲曲藝術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性,制定了一些對策建議。作高校戲曲藝術工作者的我們,更應該學習先進教學理念,總結經(jīng)驗教訓,為戲曲藝術教育順利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10

(編 者)

作家檔案

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上世紀40年代末,他在金陵大學讀書時開始創(chuàng)作,至今寫作生涯達半個多世紀。1953年他與詩人朋友共創(chuàng)“藍星”詩社,此后一直活躍在臺灣詩壇。1958年,赴美國進修的余光中獲藝術碩士學位,后回臺灣當大學講師,主編過許多知名雜志。80年代余光中曾赴香港教書。后來返回臺灣,應聘在高雄中山大學任教。余光中詩文雙璧,是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作家。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至今馳騁文壇已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zhèn)、著名批評家、優(yōu)秀翻譯家。現(xiàn)已出版詩集21種,散文集《左手的掌紋》等11種,評論集5種,翻譯集13種,共40余種。他的《鄉(xiāng)愁》一詩傳遍華人世界,他的《鄉(xiāng)愁四韻》與《民歌》等,亦頗流行。散文如《聽聽那冷雨》與《我的四個假想敵》等亦屢入選集,并收進兩岸的教科書中。

假如我有九條命 余光中

假如我有九條命,就好了。

一條命,就可以專門應付現(xiàn)實的生活。苦命的丹麥王子說過:既有肉身,就注定要承受與生俱來的千般驚擾。現(xiàn)代人最煩的一件事,莫過于辦手續(xù);辦手續(xù)最煩的一面莫過于填表格。表格愈大愈好填,但要整理和收存,卻愈小愈方便。表格是機關發(fā)的,當然力求其小,于是申請人得在四根牙簽就塞滿了的細長格子里,填下自己的地址。許多人的地址都是節(jié)外生枝,街外有巷,巷中有弄,門牌還有幾號之幾,不知怎么填得進去。這時填表人真希望自己是神,能把須彌納入芥子,或者只要在格中填上兩個字:“天堂”。一張表填完,又來一張,上面還有密密麻麻的各條說明,必須皺眉細閱。至于照片、印章,以及各種證件的號碼,更是缺一不可。于是半條命已去了,剩下的半條勉強可以用來回信和開會,假如你找得到相關的來信,受得了鄰座的煙熏。

一條命,有心留在臺北的老宅,陪伴父親和岳母。父親年逾九十,右眼失明,左眼不清。他原是最外傾好動的人,喜歡與鄉(xiāng)親契闊談宴,現(xiàn)在卻坐困在半昧不明的寂寞世界里,出不得門,只能追憶冥隔了二十七年的亡妻,懷念分散在外地的子媳和孫女。岳母也已過了八十,五年前斷腿至今,步履不再穩(wěn)便,卻能勉力以蹣跚之身,照顧旁邊的蒙之人。她原是我的姨母,家母亡故以來,她便遷來同住,主持失去了主婦之家的瑣務,對我的殷殷照拂,情如半母,使我常常感念天無絕人之路,我失去了母親,神卻再補我一個。

一條命,用來做丈夫和爸爸。世界上大概很少全職的丈夫,男人忙于外務,做這件事不過是兼差。女人做妻子,往往卻是專職。女人填表,可以自稱“主婦”,卻從未見過男人自稱“主夫”。一個人有好太太,必定是天意,這樣的神恩應該細加體會,切勿視為當然。我覺得自己做丈夫比做爸爸要稱職一點,原因正是有個好太太。做母親的既然那么能干而又負責,做父親的也就樂得“垂拱而治”了。所以我家實行的是總理制,我只是合照上那位儼然的元首。四個女兒天各一方,負責通信、打電話的是母親,做父親的總是在忙別的事情,只在心底默默懷念著她們。

一條命,用來做朋友。中國的“舊男人”做丈夫雖然只是兼職,但是做起朋友來卻是專任。妻子如果成全丈夫,讓他仗義疏財,去做一個漂亮的朋友,“江湖人稱小孟嘗”,便能贏得賢名。這種有友無妻的作風,“新男人”當然不取。不過新男人也不能遺世獨立,不交朋友。要表現(xiàn)得“夠朋友”,就得有閑、有錢,才能近悅遠來。窮忙的人怎敢放手去交游?我不算太窮,卻窮于時間,在“夠朋友”上面只敢維持低姿態(tài),大半僅是應戰(zhàn)。跟身邊的朋友打完消耗戰(zhàn),再無余力和遠方的朋友隔海越洲,維持龐大的通訊網(wǎng)了。演成近交而不遠攻的局面,雖云目光如豆,卻也由于鞭長莫及。

一條命,用來讀書。世界上的書太多了,古人的書尚未讀通三卷兩帙,今人的書又洶涌而來,將人淹沒。誰要是能把朋友題贈的大著通通讀完,在斯文圈里就稱得上是圣人了。有人讀書,是縱情任性地亂讀,只讀自己喜歡的書,也能成為名士。有人呢,是苦心孤詣地精讀,只讀名門正派的書,立志成為通儒。我呢,論狂放不敢做名士,論修養(yǎng)不夠做通儒,有點不上不下。要是我不寫作,就可以規(guī)規(guī)矩矩地治學;或者不教書,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讀書。

假如有一條命專供教書,當然就無所謂了。書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隨便。老師考學生,畢竟范圍有限,題目有形。學生考老師,往往無限又無形。上課之前要備課,下課之后要閱卷,這一切都還有限。倒是在教室以外和學生閑談問答之間,更能發(fā)揮“人師”之功,在“教”外施“化”。常言“名師出高徒”,未必盡然。老師太有名了,便忙于外務,席不暇暖,怎能即之也溫?倒是有一些老師“博學而無所成名”,能經(jīng)常與學生接觸,產(chǎn)生實效。

另一條命應該完全用來寫作。臺灣的作家極少是專業(yè),大半另有正職。我的正職是教書,幸而所教與所寫頗有相通之處,不至于互相排斥。以前在臺灣,我日間教英文,夜間寫中文,頗能并行不悖。后來在香港,我日間教30年代文學,夜間寫80年代文學,也可以各行其是。不過藝術是需要全神投入的活動,沒有一位兼職然而認真的藝術家不把藝術放在主位。魯本斯任荷蘭駐西班牙大使,每天下午在御花園里作畫。一位侍臣在園中走過,說道:“喲,外交家有時也畫幾張畫消遣呢?!濒敱舅勾鸬溃骸板e了,藝術家有時為了消遣,也辦點外交。”陸游詩云:“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萬不一施??栈赜⒏湃牍P墨,生民清廟非唐詩。向令天開太宗業(yè),馬周遇合非公誰?后世但作詩人看,使我撫幾空嗟咨?!标懹握J為杜甫之才應立功,而不應僅僅立言,看法和魯本斯正好相反。我贊成魯本斯的看法,認為立言已足自豪。魯本斯所以傳后,是由于他的藝術,不是他的外交。

一條命,專門用來旅行。我認為沒有人不喜歡到處去看看:多看他人,多閱他鄉(xiāng),不但可以認識世界,亦可以認識自己。有人旅行是乘豪華郵輪,謝靈運再世大概也會如此。有人背負行囊,翻山越嶺。有人騎自行車環(huán)游天下。這些都令我羨慕。我所優(yōu)為的,卻是駕車,去看天涯海角。我的太太比我更愛旅行,所以夫妻兩人正好互作旅伴,這一點只怕徐霞客也要艷羨。不過徐霞客是大旅行家、大探險家,我們,只是淺游而已。

最后還剩一條命,用來從從容容地過日子,看花開花謝,人往人來,并不特別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1985年7月7日

民 歌 余光中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 也聽見

沙 也聽見

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

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從高原到平原

魚 也聽見

龍 也聽見

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

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

從早潮到晚潮

醒 也聽見

夢 也聽見

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

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從A型到O型

哭 也聽見

笑 也聽見

超級鏈接

鄉(xiāng)愁詩人余光中:中文是中國文化的長城

他兩度離鄉(xiāng),因此釀成了一縷無法排解的鄉(xiāng)愁;他學貫中西,卻堅守中文――這一中國文化的長城。

“掉頭一去是風吹黑發(fā),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彼?,就是臺灣詩人、作家余光中。

記者:您的一首《鄉(xiāng)愁》在大陸堪稱是膾炙人口,當年您寫這首詩的動機是什么?

余光中:當時是上個世紀70年代初,那個時候我離開大陸已經(jīng)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重回故鄉(xiāng)的跡象。這是一種看得到對岸,卻看不到邁向對岸的可能的鄉(xiāng)愁。這種感覺在我的心中醞釀了20年,所以寫這首詩只用了20分鐘,情緒就像水瓶乍裂,瓶中水一泄而出。

記者:現(xiàn)在通訊方式十分便利,不但有電話、手機還有MSN、QQ、電郵等。您覺得這種傳統(tǒng)文化下的思念之情還有容身之地嗎?

余光中:傳播學家曾經(jīng)說過,傳播方式會倒過來影響傳播內(nèi)容。信息的靈便有著其正面意義,但另一方面也讓你分心。盡管如今人與人之間可以保持高頻率的密切聯(lián)系,但人仍舊需要有一段獨立思考的時間。藝術家必須默默地體會世界、體會人生。

記者:您自稱是游子作家,多年在海外,卻一直用中文寫作。中文是您安身立命的精神原鄉(xiāng)。

余光中: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在二戰(zhàn)期間流亡美國時,有記者訪問他說,“您流亡到美國來,不覺得絕望嗎?您遠離故鄉(xiāng)這么久?!蓖旭R斯?曼說:“凡我在處就是德國?!币虼?,“凡我在處,就是中國”,讀書人應該有這樣的自信。對于成為游子的作家,手中真正能夠把握的利器就是母語。中文在握,就是故鄉(xiāng)在握。每多寫一個字,從倉頡以來所有敏感的心靈都與我們同在。

記者:您說過中文是中國文化的載體?,F(xiàn)在的中文中不斷有外來詞匯,還能夠傳承傳統(tǒng)文化嗎?

余光中:我在演講中曾戲問聽眾何以我們只說“張三李四”而不說“張四李三”。其實這無關學問,“張三”是平平,“李四”是仄仄,所以對仗而鏗鏘,如此而已。同樣地,我們說“千方百計”而不說“千計百方”,只說“歐風美雨”而不說“歐雨美風”。不要以為今人已經(jīng)棄文言而不用了,其實平仄、對仗、簡潔、凝練等等仍然是我們母語的美學生態(tài)。

中文是真正的中國文化之長城。中文一旦淪于粗糙、混亂,中國文化必然式微。在我感性的想象中,中華文化就是一個很大的圈,圓心無處不在,圓周無跡可尋,中文就是它的半徑,中文走得越遠,圓就越大。作家的責任就在于要保持、擴大文化的半徑。

記者:您一直認為漢字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但近年來有的學生花在英語上的時間甚至超過了自己的母語,有的習慣于電腦打字,一提筆就忘字。您覺得中文在下一代手里還會如此美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