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0:43: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審計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在社會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力地改革創(chuàng)新高職類學校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成為大勢所趨,雖然部分高職類學校已經(jīng)開始推行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但是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中還存在很多阻礙發(fā)展的問題,我們只有徹底認清這些問題,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問題,進而提高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高職類院校學生對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的態(tài)度不端正
高職類院校學生對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的態(tài)度不端正分以下幾種:其一,如今,有很多學生都人云亦云,選專業(yè)的時候一點都不慎重,采取別人選什么我也選什么的原則,完全不為自己切身考慮,不考慮自己是否適合這個專業(yè),而選了之后卻對其沒有多大興趣,最后采取消極的態(tài)度,破罐破摔。其二:部分學生在選了會計專業(yè)之后,認為審計課程學習的難度系數(shù)非常之大,甚至就認為自己根本學不好審計課程,最后荒廢了自己。其三:有很多學生都沒有認識到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就業(yè)前景非常之好,所以對待審計課程,學生們都是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并沒有將學習的熱情投入到審計課程的學習中。這些學習態(tài)度對于學習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是非常不利的。
(二)高職類院校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授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不夠高
如今,社會中人做事靠關系非常甚行,進入高校授課的教師魚龍混雜,有的教師的專業(yè)知識量根本不達標。即使是知識淵博的教授也由于對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的不重視而不盡心盡力地給學生傳授知識,亦或是對學生消極的學習態(tài)度甚為失望而自己也輕而待之。這些現(xiàn)象都是老師沒有足夠的專業(yè)素質導致的結果,無論及專業(yè),無論及學生態(tài)度,作為老師,育人子弟,就得有足夠的專業(yè)素質,就無法將專業(yè)知識以最高效、最簡單的方式傳授給學生,更不用說是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將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學到最好。
(三)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方法太過傳統(tǒng)、落后
由于高職類院校中沒有大力推行開來,所以部分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教學方法還太過傳統(tǒng)、落后,許多院校使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我們都知道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都太過陳舊、刻板,不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實行的都是”滿堂灌”的方式,教師在講臺上撕心裂肺的講,只是原原本本的將課本上的專業(yè)知識都原封不動的傳授給學了生,試問,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接受多少,即使學生都接受了,試問能夠實踐多少。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能夠變通,學生心須按照既定的教學方針去學習,學習是一件非常靈活的事,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太過刻板,特是對于比較刻板的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加上刻板的教學方法,根本就達不到所謂的學習效率。
(四)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的考試形式單一
現(xiàn)如今,大多數(shù)高職類院校還在采用閉卷考試的答題形式考評學生的學習效果,這種傳統(tǒng)的測試方法只能考評學生對專業(yè)課本知識的掌握,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測試是完全沒有作用的。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校本來就沒有給學生安排太多的專業(yè)實踐活動,再加上考試測評的不周全,使學生本身就對專業(yè)實踐能力的鍛煉不重視,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只有紙上談兵的本領,而沒有一點實踐能力,即使學生從學校出來時有最高的分數(shù),也沒有太高的做事能力。這樣,從學校推薦出來的學生進入到企業(yè)工作時,就會嚴重的脫軌,學校的就業(yè)和社會的實踐工作就斷了鏈接。學生沒有一定的實踐能力,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
(五)大部分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都沒有實驗室
在改革之后的教學課程中,實驗室的設置對于高職類會計專業(yè)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審計課程的學習是需要實驗室的協(xié)助教學。但是如今的大部分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教學都沒有實驗室的設置。在會計專業(yè)實驗室里,高職類院校的學生可以大膽,自由的去研究,實踐審計課程,只有通過不斷的實驗之后,學生才能深刻,清晰的接受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知識。而沒有會計專業(yè)實驗室,一切都只是空談,學生只能在課堂上聽老師“滿堂灌”,或者是老師將實驗的各個原理,流程等逐一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根本不會達到好的效果,而實驗室的設置卻可以極大的提高學生學習審計課程的積極性。
二、提高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提高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教學教師的專業(yè)素質
想要提高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教學質量,就必須得提升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教師的專業(yè)素質,高職類院校可以對相關教師進行嚴格的員工績效考核工作,用一定的獎罰制度去激勵老師以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質;學校也可以更多地舉行老師優(yōu)秀教學的評比活動,讓老師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合作關系,合作高效地完成教學工作,最重要酌是高職類學校應該對相關教師進行專業(yè)素質的培訓,保證每個老師都有足夠的專業(yè)素質,足夠的熱情投入到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教學中。擁有足夠的專業(yè)素質,教師首先應該積極投入到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創(chuàng)新工作中,其次就是教師應該因材施教,面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該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安排不同的學習任務,用最合適的方法去教育每一個學生,努力將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學習達到最高的效果。
(二)教師應該努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積極性
要提高高職類院校學生學習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積極性,必須得讓學生認識到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重要性。首先,會計專業(yè)在現(xiàn)代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變得越來越熱門,那么教師首先就得讓學生清楚地了解到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就業(yè)前景,讓他們認識到學好審計課程的重要性,認識到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重要性,學生首先就會盡力地試著去學好審計課程。其次,相關教師應該改變百己的講課方式,盡量讓自己自的講課方式新穎、出奇,讓自己的課堂別有趣味,以此來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再者,老師也可以采取一定酌獎罰制度,對學生的學習進行一定的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或懲罰,讓學生對學習有一定的動力,從而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學習中,這樣,學生才能夠將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學到最好。
(三)大力推行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宙計課程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
我們都知道,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飛速發(fā)展的中國社會,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刻板、陳舊已無法與如今靈活多變的社會相契合,所以,要想提高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的教學質量,我們必須得大力推行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的措施。首先,我們將從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開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就是”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其實新時期的課堂應該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來展開教學工作,而課堂討論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對于會計專業(yè)中的審計課程的學習,在討論中,學生完全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再結合同學的們不同的們觀點,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生動地接受這一專業(yè)知識,并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己樹立正確的的觀點。其次,在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積板主動地去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最好的學習方式,學生之間可以用最純潔的心去合作,去競爭,學生之間可以形成一種良性的合作競爭關示,特別是對于會計專業(yè)中的審計課程,學生合作小組中可以自由地探討各種審計結算的方法,審計的方案,審計的結果以及得出的結論,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是最能激發(fā)彼此學好的欲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者就是高職類會計專業(yè)必須得配有一定數(shù)量的實踐活動,高職類院校本來就是專門培養(yǎng)社會實用人材的,而且會計專業(yè)審計課程是直接與專業(yè)就業(yè)接軌的,在專業(y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配有一定的專業(yè)實習活動,可以將個別小公司的審計結算工作交給學生去完成,這樣既可以高效提高高職類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節(jié)省很多的人力物力。
三、結束語
篇2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也闡述了新的課程理念,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突出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創(chuàng)造人文環(huán)境,有效落實“口語交際”訓練,我們應當認真分析當前口語訓練的癥結所在,尋求對策,加強訓練,拓展空間,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體現(xiàn)課程資源的人文性
打開小學語文課本,人文氣息撲面而來。關注“口語交際”這項訓練,人文氣息同樣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如《棉鞋里的陽光》一課,讓學生懂得孝敬老人可以從小事做起。在“奶奶心里照樣甜”的口語交際中,學生暢所欲言,表達了自己孝敬奶奶的方式方法,從中學會了理解長輩、尊敬長輩、孝敬長輩;學完《陶罐與鐵罐》一課,學生通過自導自演,在“陶罐與鐵罐”的口語交際中,明白不能驕傲自大,也不應該用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這些說明,在教學時,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可以教會學生關注人生、親情、友情等,它充滿了人文關懷。
二、創(chuàng)設情境上活口語交際課,滲透人文教育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的言語活動。這種語言交際活動離開了特定的環(huán)境就無法進行。因此,口語交際教學應精心創(chuàng)設符合生活實際的交際情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情緒也會變得高漲起來,交際的動力才會增強。在口語交際課中,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角色,通過實際練習,學會面對不同的交流對象,確定不同的談話內容,老師相機適當進行人文精神補充,在有效的雙向互動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如:在“學做文明小學生”的口語交際中,我讓學生提前做準備,課堂上進行一些情境表演,讓學生懂得:參加演講比賽,公共場所發(fā)言,需要聲音響亮,讓大家聽得清楚自己的講話,自信地去展示自我風采。而到圖書館看書、在電影院看電影,在教室、走廊等公共場所活動時則要低聲耳語,以不打擾別人為準則。
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體現(xiàn)人文精神
學生生理、心理以及語言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階段性特征,不同內容的教學也有各自的規(guī)律,應該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在口語交際的訓練中,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同樣可以體現(xiàn)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1、倡導自主學習。
口語交際《學做節(jié)目主持人》,我僅僅為學生們搭建一個“慶六一”活動的舞臺,他們就各自為爭當節(jié)目主持人忙開了,讓孩子們自主學習,尊重他們的個體需要,讓他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獲得知識,掌握本領,這是一種“有效教學”,是一種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教學。
2、倡導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動性學習。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不足,從而真正實現(xiàn)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的目標。
例如口語交際《逛水果超市》,同學們自由結合,分工合作,他們忙得不亦樂乎,深切地體驗到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成就感。在合作學習中,我讓孩子們大膽創(chuàng)新,讓孩子們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見,堅持自己的觀點,讓孩子們懂得團結就是力量,這樣的教學,不正是給學生人文關懷的教學嗎?
3、倡導探究學習。
所謂探究學習,就是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fā)現(xiàn)問題,調查、搜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tài)度的發(fā)展的學習方式和過程??谡Z交際《我是太空小導游》,學生通過搜集各種信息資料獲得全面的了解,課上表達、交流,介紹太空旅游必備的知識,這樣的學習具有更強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當導游的成功的幸福。以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為出發(fā)點,充分激發(fā)他們學習時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同樣折射出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四、追求多情的綜合評價,傾注人文關懷
篇3
1.1觀察指標實驗室檢查:在整個醫(yī)治過程中在2、4、8、12周的周末對所有患者進行抽血來檢測ALT和AST。B超檢查:在醫(yī)治前后進行B超檢查,察看其肝臟的變化情況。不良反應觀察:醫(yī)治過程中采用作用量表來評估相關藥物造成的不良反應。
1.2療效判斷標準痊愈:肝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肝功能與醫(yī)治之前對比變好,并未完全恢復正常;無效:與進藥之前相比該器官的功能無明顯的改善。總有效率為痊愈與好轉兩項之和。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軟件分析資料。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成組資料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間療效比較治療后,甘利欣膠囊組總有效率為94.6%,護肝片組總有效率為50.0%。甘利欣膠囊組的總有效率高于護肝片組(P<0.05,見表1)。
2.2血清生化酶學指標變化對照2組患者治療前ALT和AST兩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經(jīng)過藥物治療之后,甘利欣膠囊組的兩指標下降程度皆比護肝片組更加顯著,從第4周開始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2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甘利欣膠囊組中有1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頭痛,但程度比較輕,經(jīng)過一段時間患者自行緩解;護肝片組中有2例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癥狀是嘔吐、食欲缺乏、頭痛,同樣未作特殊處理。2組不良發(fā)生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3討論
抗精神病藥廣泛應用于治療精神分裂癥、躁狂發(fā)作及其他精神病性精神障礙。由于得有精神障礙的患者一般都要進行長期的服藥,這就會對藥物代謝的重要部位肝臟產(chǎn)生一定的傷害,該類藥物往往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肝損傷。肝損害的機制一般認為是由于藥物對肝細胞產(chǎn)生了毒性作用或者是肝臟對藥物產(chǎn)生了變態(tài)反應造成的。一般采用減小藥量、增服保護肝臟的藥物或者換藥的手段來醫(yī)治肝損傷。據(jù)報道抗精神病藥物引起肝損害,以氯丙嗪為多,主要引起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少數(shù)人發(fā)生黃疸。
篇4
上帝和道都是最高的存在、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賴以存在的最終根據(jù)。上帝或
道都是無差別、無規(guī)定性的一。區(qū)別在於,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上帝,是一個
神化了的哲學原則或實體,而中國老莊哲學的道,卻是自然之道。與此相應,基
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都宣稱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覺以及建主在它
上面的知識體系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語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浇?/p>
沖秘主義主張否定神學,而中國老莊哲學的主張,則可以稱作是否定形而上學。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主張從外在的現(xiàn)象世界返回自我,借助於上帝的啟示和恩
賜,在心靈的迷狂狀態(tài)中靜觀上帝,與上帝結合為一,即神人合一。中國老莊哲
學則主張怠物、怠我,在無恩無慮的精神狀態(tài)中悟道。神人合一的主體是人性中
的神性,其結果是人的神化,是對人的否定。天人合一的主體則始終是人,其結
果是人的自然化,是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和睦相處。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在
西方中世紀被視為異端,而中國老莊哲學則是顯學,并與儒家哲學相互融化,共
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在西方,“神秘主義”(mysticism)一詞出自希臘語動詞myein,即“閉上”,尤其是“閉上眼睛”。之所以要閉上眼睛,乃是出自對通過感官從現(xiàn)象世界獲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過,神秘主義并不像懷疑主義那樣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它僅僅主張閉上肉體的眼睛,同時卻主張睜開心靈的眼睛,使心靈的眼睛不受現(xiàn)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擾,從而返回自我,在心靈的靜觀中達到真理、智慧。因此,辭書中對神秘主義的解釋一般是“通過從外部世界返回到內心,在靜觀、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狀態(tài)中與神或者某種最高原則結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作為一種宗教觀念和哲學觀念,神秘主義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學傳統(tǒng)中。就西方而言,神秘主義思想可謂源遠流長。流行于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俄耳甫斯教就曾對古希臘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但作為一種獨立的哲學體系,神秘主義最初出現(xiàn)在公元前1世紀猶太哲學家斐洛的哲學中。公元3世紀,普羅提諾所創(chuàng)立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把神秘主義進一步系統(tǒng)化為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由于普羅提諾所代表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旋即成為基督教哲學的理論基礎,所以神秘主義也就成為基督教內部的一個與經(jīng)院哲學既分庭抗禮、又相互補充的重要哲學思潮。中世紀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有5世紀的偽狄奧尼修斯、12世紀的克萊沃的貝爾納德和圣維克多的雨果、13世紀的波納文圖拉、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艾克哈特及其學生蘇索、陶勒。此外,5世紀的奧古斯丁和9世紀的愛留根納的哲學中也包含著大量的神秘主義因素。而在中國,最具神秘主義特色的哲學當屬老莊的學說了。后世的魏晉玄學在一定程度上也繼承了老莊哲學的神秘主義思想。當然,由于東西方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的巨大差異,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與中國的老莊哲學之間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各種各樣的區(qū)別。本文的目的不是對這兩種理論形態(tài)進行全面的比較,而是從幾個重要的概念和觀點出發(fā),分析一下二者的異同。
一、上帝與道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最高哲學原則是上帝。體認上帝是它的最高目的。
在西方,由于哲學和神話的親密的淵源關系,一開始就有把哲學的最高原則稱之為神的傳統(tǒng)。例如,巴門尼德的真實存在、蘇格拉底的最高的善、柏拉圖的最高的理念、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者等等,都被稱之為神。到了晚期古希臘哲學,這種情況就更普遍了。由于這種特征,崇拜唯一神的基督教就很容易接受古希臘哲學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浇陶軐W也正是這種結合的產(chǎn)物。作為基督教的一種理論形態(tài),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自然也堅持上帝是唯一的、永恒的,上帝是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等神學信條。不過,既然它不是一種單純的宗教學說,而是一種具有宗教色彩的哲學,它所理解的上帝也就必然不同于宗教的上帝,即不是一個人格化了的、有意志、有情感的神,而是一種神化了的哲學原則。他們繼承了斐洛等人的作法,對圣經(jīng)采取了一種喻意式的解釋,從新柏拉圖主義哲學的流溢說出發(fā),把上帝解釋為最高的實在、無限完滿的實體、萬物的本原、宇宙的初始因等等。上帝是一,在上帝之中不包含任何差別,上帝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也不是一種“制作”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而是上帝以其無限的完滿性在自身之內包含著一切事物。萬物都是從上帝派生出來,并由此獲得自己的存在和本質。奧古斯丁在這方面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認為:“萬物皆在上帝之中,但上帝并不是萬物的處所”。上帝是這樣一種本質,“我們來自它,借助它而存在,存在于它之中”。哲學史上把這種觀點稱之為“萬物在神論”。但在這里,上帝并不是事物的整體,因為上帝不僅包含著所有現(xiàn)實存在著的事物,而且也同樣包含著所有存在過的、將會存在的事物。因此,上帝包含萬物、產(chǎn)生萬物,實際上強調了上帝對萬物的超越性。但另一方面,萬物從上帝派生出來,又是上帝把自己的神性賦予萬物,因而萬物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分有了上帝的本性,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對上帝的本性的限定。在這種意義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具有神性,上帝也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神在萬物”?!吧裨谌f物”強調的是上帝的內在性。一般來說,這種觀點包含著一種泛神論的傾向。例如,愛留根納把上帝稱作非被創(chuàng)造而又能創(chuàng)造的自然,把萬物的總和稱作被創(chuàng)造而又不能創(chuàng)造的自然,并把上帝等同于他的創(chuàng)造活動,認為在創(chuàng)造萬物之前,上帝并不存在。中世紀晚期的德國神秘主義走的更遠。艾克哈特甚至認為,上帝即是萬物,萬物即是上帝。但總的來說,神秘主義主張神在萬物,并不妨礙它同時堅持上帝的超越性。因為上帝是無限的,而萬物作為對上帝的神性的限定,都是有限的。上帝作為?尷尥曷氖堤宀豢贍鼙蝗魏斡邢薜氖攣鎪窒蕖2喚鋈魏斡邢薜氖攣鋃疾荒苡肷系郾饒?,而且所有有限蕯侊的总壶r餐荒芎蛻系郾饒?,因为有限的相加决不能达缔I尷蕖I系鄄喚鍪且磺惺翟詰氖攣錚一故且磺鋅贍艽嬖詰氖攣錚瓷系凼撬蓯塹囊磺小R虼?,上帝是一切蕯佸P植皇瞧渲械娜魏我桓觶簧系畚藪Σ輝?,无瘦呡x?,又草x諶魏斡邢薜氖奔浜涂占渲小K園鹿潘茍∪銜系凼敲揮辛康拇?,是脫]行災實納?,是脫]鋅占淶氖蕩媯敲揮惺奔淶撓籃恪I系圩魑ㄒ壞奈尷蘧猿接諞磺杏邢薜?、蠂D緣摹⒂刑跫氖攣鎦稀T謖庵忠庖逕希澆躺衩刂饕逭苧У納系凼導噬鮮淺叫院湍諦緣慕岷稀?BR>哲學最高原則的這種特征也同樣表現(xiàn)在中國老莊哲學中。不同的是,老莊哲學并沒有把自己的最高原則神化。老莊哲學的最高原則是“道”。道最初的含義是道路、規(guī)律、法則。但老莊哲學在保存了上述含義的同時,又進一步把道實體化,使道成為萬物的本原。在老子哲學中,道“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子》第四章,以下僅注篇名),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第一章)。所以,道既是萬物賴以存在的根據(jù),又是派生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即使神也是道的產(chǎn)物,因為道“象帝之先”。這種思想可以稱之為“萬物在道論”,即強調了道的超越性。但老子似乎沒有明確強調道的內在性。莊子繼承和進一步發(fā)揮了老子道是萬物本原的思想,認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以下僅注篇名)。道自古至今永恒地存在著,是天地萬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據(jù)。世界上的一切,不僅天地萬物,而且包括鬼神,都是由道產(chǎn)生出來的。但相比而言,老子的道包攝萬物,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第十四章),具有一種超越具體形象的形象,而莊子的道卻是無形的。因此,莊子更強調道的內在性,即“道在萬物”。道無所不在,無論是太極之先還是六極之下,抑或是螻蟻、屎溺,都是道存在的處所,換言之,沒有一物之中無道。道普遍地存在于萬物之中,故“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秋水》)。在最高的存在中一切事物都沒有差別。
在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中,上帝和道分別扮演著哲學最高原則的角色。它們都是一,是無限的、永恒的,是萬物的本質、本原、賴以存在的根據(jù)。上帝和道產(chǎn)生萬物,都不是產(chǎn)生出一個他物來與自己對立,而是藉萬物展現(xiàn)、啟示自己。換言之,萬物都是上帝或道的顯相。這是它們的共同之處。不過,除了老莊哲學沒有把哲學的最高原則神化之外,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老莊哲學之間還有一個重大的差異,即人在這個本體論體系中的地位問題。老莊哲學雖然重人事,其道亦是治理之道、人倫之道,但談的更多是人際之人,而很少是作為獨立個體的人,在本體論的意義上,萬物齊一,人與萬物并沒有差別?;浇躺衩刂髁x哲學雖然也講在上帝中萬物齊一,但卻突出了人及其靈魂對世界萬物的特殊地位。在存在的序列中,靈魂比肉體、人比萬物要更為接近上帝。這種差異直接導致了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神人合一”和中國老莊哲學的“天人合一”之間的差異。對此,我們將在后面再加以論述。
二、否定神學與道不可道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對上帝或道的理解必然導致上帝或道不可知、不可說的結論。
對于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來說,論述這一思想的學說是否定神學。否定神學的概念是偽狄奧尼修斯于5世紀提出的。他在《神秘神學》一書中明確地區(qū)分了肯定神學和否定神學。所謂肯定神學,也就是用一些肯定性的謂詞,例如全知、全能、造物主、實體、一等等,來稱謂上帝。這些謂詞都是我們從經(jīng)驗世界得出的規(guī)定和概念,直接地或通過比擬附會在上帝身上的,它們都不足以表述上帝的實質,反而只會限制無限的上帝,因此,肯定神學只具有很小的價值。我們必須在肯定神學之外還有一種否定神學來作它的補充和矯正。所謂否定神學,也就是認為任何肯定性的謂詞都不適用于表述上帝,我們只能說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說上帝是什么。我們只能用純否定性的謂詞去表述上帝,以確保上帝的純潔性、超越性和無限性。上帝不僅是不可認識的、不可言說的,而且是超越于不可認識、不可言說的。我們只能在“無知的黑暗”中去體驗上帝,在“神秘的無知”中與上帝結合。
否定神學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古希臘哲學的原初精神之中。在古希臘,“哲學”的原意就是“愛智慧”,因而哲學一開始就貫穿著追求真理、智慧的傳統(tǒng),其突出特征就是把真理、智慧與一般知識、意見區(qū)分開來。巴門尼德明確地提出了以真實存在為對象的“真理之路”和以現(xiàn)象世界為對象的“意見之路”之間的區(qū)分,諄諄告誡人們要避開“意見之路”,“要使你自己的思想遠離這條途徑,不要屈從于來自眾人的經(jīng)驗習慣,讓自己在這條路上逡巡,以你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和舌頭為準繩;而要用理智把有關的爭辯判明”。蘇格拉底也“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觀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來把握事物,我的靈魂之眼會致瞎”。最為極端的例子當屬德謨克利特。據(jù)說,為了不讓視覺蒙蔽自己的理性,他閉上眼睛猶恐不及,竟自動把雙眼弄瞎。隨著對最高存在、真理的神化,感官感覺以及建立在它上面的知識不能認識神,也就成為必然的結論了。斐洛、普洛提諾都認為,神是無限的,沒有任何差別和規(guī)定性,因而也就是不可認識、不可表述的,甚至神自己也不能認識他自己。偽狄奧尼修斯把這些思想與基督教的上帝觀相結合,發(fā)揮成為一種系統(tǒng)的否定神學學說。在此之后,否定神學不僅成為整個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其他經(jīng)院哲學家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
最高的哲學原則是不可認識、不可表述的,這一思想同樣存在于中國的老莊哲學中?!独献印烽_篇伊始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以后又進一步指出:“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道之所以不可道,乃是因為道超越形體,無法為人的耳目感官所認識,是超感覺的存在?!暗乐疄槲铮┗形┿薄保ǖ诙徽拢?。所以,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第三十五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第十四章)。但老子的道畢竟沒有被神化,因此不妨稱之為“否定形而上學”。然而,道雖不可道,卻又是非道不可,所以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莊子也指出:“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道“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大宗師》)。所以“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如果勉強談論道,則“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之成”(《齊物論》)。任何常人的認識,任何是非的分辯,任何愛惡的感情,都是對道的損壞。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都把自己的最高哲學原則理解為超越感覺的、不可認識的、人的有限的語言和概念無法表述的。這是從上帝或道的超越性必然得出的結論。然而,既然上帝或道還有內在性的一面,能不能從萬物出發(fā)去體認上帝或道呢?無論是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還是中國老莊哲學,對此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這種方式的認識勢必有損于無限的上帝或“常道”。這樣,它們最終選擇了一條否棄日常認識的道路。其實,把最高的存在或原則看作是超感覺的、日常的語言和概念不能表述的,這是許多哲學都持有的觀點。但大多數(shù)哲學家并不否認借助認識具體事物可以不斷地接近真理。正是在這一點上,神秘主義和其他哲學分道揚鑣了。
三、神人合一與天人合一
一方面認為上帝或道存在于萬物之中,另一方面又否認認識萬物就是認識上帝或道;一方面宣稱上帝或道是不可認識的,另一方面又把體認上帝或道看作人生的最高任務和最高目標。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這種矛盾迫使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共同把在一種神秘的體驗中與上帝或道合一,即“神人合一”和“天人合一”作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也正是在這里,中西方不同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背景造成了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的巨大差異。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神人合一的途徑是“迷狂”?!懊钥瘛保╡kstasis,又譯出神,神游象外等)在希臘文中的原意為“站出去”、“置于自身之外”。實際上,迷狂與“閉上眼睛”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說,閉上眼睛是迷狂的必要前提,迷狂則是閉上眼睛的目的。閉上眼睛使靈魂失去對當前一切的意識,甚至失去對自我的意識,完全達到無物無我的迷狂境界,在理性的直觀中專注于神,達到與神的直接合一,它同時也是至善、至美、至福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懊钥瘛钡乃枷胱钤绯霈F(xiàn)在柏拉圖的著述中。在《會飲篇》中,柏拉圖以愛美為例描述了這種迷狂的境界。靈魂最初以個別的美少年為對象,逐步升級,一直到徹悟美的本體,進入神秘的迷狂精神狀態(tài),不再留戀世上具體的美少年以及財富等感官享受,而沉醉在與神結合的境界中。斐洛和普洛提諾進一步把迷狂作為人與神結合的唯一方式,認為人只有在迷狂狀態(tài)中,才能借助于心靈的眼睛的靜觀直覺到上帝。普洛提諾說:“我常常離開自己的肉體而猛然醒悟,回到自身,處于一切它物之外,進入內心的深處得到一種奇妙的直觀和一種神圣的生活”。但普洛提諾認為,與神的這種結合,不僅要憑人們自身的努力,而且還要等待神的出現(xiàn),借助于神的眷??、干预才能达到?鹿潘茍〗徊槳顏庖凰枷敕⒄刮庹賬擔銜揮薪柚諫竦墓庹?,凡人才能达道U窈駝胬懟!吧翊叢熗巳死硇緣暮托鬧塹男牧?,因此,冉z梢越郵萇竦墓庹?.....同時,神也就這樣照亮自身;不僅那些東西可以憑借這種真理得以顯示,而且甚至可以憑借心靈的眼睛,感知到真理本身”。所以,這種光照同時也就是神的啟示。在中世紀,神秘主義者們繼續(xù)對靜觀和迷狂作了大量論述。偽狄奧尼修斯把與上帝結合的道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凈化、啟示和結合。這三個階段的神秘推進成為后來許多神秘主義者的學說的內容。圣維克多的雨果認為,人的靈魂有三種眼睛,靈魂以肉體的眼睛觀看外部世界,以理性的眼睛觀看自身,以靜觀的眼睛觀看上帝。但靜觀的眼睛由于原罪而受到玷污,因而人必須借助信仰的幫助才能真正地靜觀上帝。靈魂首先要擺脫自己所依附的感性的和肉體的羈絆,即“凈化”(viapurgativa),從而達到一種“精神的直觀”或“內在的光照”,即“啟示”(viailluminativa),最后才能達到與上帝的直接合一,即“結合”(viaunitiva)。波納文圖拉繼承了圣維克多的雨果關于三種?劬Φ難擔?nbsp;并且認為,靜觀的最高境界就是迷狂?!懊钥窬褪峭ㄟ^離棄外在的人而使自己超越自身的某種充滿愉悅的升華,它借助積極向上的力量竭盡所能地延伸到那愛的超理智的泉源”。在迷狂中,精神被置于有學問的無知的境界,把握住了永恒的、神圣的真理。這種迷狂也就是一種神秘的直觀,但它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時侯都能夠實現(xiàn)的,它有賴于上帝的恩賜,而這種恩賜又只能通過圣潔的生活和對上帝的虔信才可能獲得。艾克哈特也認為,人必須通過靜觀而達到迷狂狀態(tài),在靈魂的閃光中借助于上帝的恩賜而達到與上帝的“神秘的合一”(uniomystica)。艾克哈特的學生蘇索也指出,在結合的最高階段,全部的自我意識都消失了,靈魂陷入了神性的深淵,已與上帝結合為一體??傊?,在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看來,人的靈魂只能借助于擺脫肉體、擺脫現(xiàn)象世界、擺脫自我,在一種無物無我的迷狂境界中與上帝合而為一。
中國老莊哲學的天人合一的中心內容是體道、得道、安道。在這里,天不是神,而是天道,即絕對的道,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道合一。而“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所以天人合一又是人與自然融合為一。老子已從“道可道,非常道”、“道隱無名”出發(fā)提出了“絕圣棄智”的體道方法。在他看來,一切感覺和認識都是罪惡,都只會給人們帶來危害?!拔迳钊四棵ぃ逡袅钊硕@,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十二章),而“慧智出,有大偽”(第十八章),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絕圣棄智”(第十九章),是“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第五十六章),即根絕一切認識的渠道,從而與玄之又玄的道合為一體,達到“玄同”的神秘精神境界。但老子對這種神秘的體道方式并沒有展開論述。真正系統(tǒng)地建立起神秘的體道學說的是莊子。莊子以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天下》)的精神絕對自由為人生目的。這種超越人生的精神自由,就是道的境界。為了達到這種境界,莊子提出了“坐忘”的修養(yǎng)方法。所謂“坐忘”,也就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師》)。同于大通就是與道為一,要與道為一就必須拋棄感覺和思慮。所以“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知北游》)。莊子的“坐忘”說談的主要是忘形、忘知、忘我,而他的“見獨”說則更為清晰地描述了體道的過程和感受。它可以被看作是對坐忘的補充說明?!耙允ト酥栏媸ト酥?,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巳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巳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巳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師》)。外天下即忘卻現(xiàn)實世界,外物即忘卻一切存在,外生即忘卻自身,由外天下而外物,由外物而外生,逐步忘卻一切,最終達到一種剔透清澄的境界,如晨曦驟現(xiàn),豁然開朗,是謂“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即見到獨一無二的絕對的道,與道融為一體,超越時間的流逝,成為不朽的永存。至此境界,就與絕對的道合一,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便能做到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完全超脫人世,“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齊物論》)。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都是從上帝或道不可認識、不可表述出發(fā),得出了棄絕外物、棄絕感覺、棄絕認識,在無物、無我的神秘境界中與上帝或道結合為一的結論。但在這種共同性的背后,又掩蓋著巨大的差異。對于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而言,人的靈魂是上帝的摹本,甚至是人性中的神性。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認為,思辨活動“是一種高于人的生活,我們不是作為人而過這種生活,而是作為在我們之中的神。......如若理智對人來說就是神,那么合于理智的生活相對于人的生活來說就是神的生活”。中世紀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基本上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這一思想,把心靈的靜觀(theorein)看作是一種神圣的活動,把“成為神”(theosis)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神人合一的主體不是人,而是神;神人合一的結果實際上是神神合一,是人的神化,是對人的否定,是人與天地萬物以及自己的肉體的分離。而對于中國老莊哲學來說,靈與肉的對立不是那么明確,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也沒有被神化,道就是自然,是無為,道并不具有西方的上帝那樣的思維功能。因此,天人合一的主體始終是人,天人合一的結果不是對人自身的否定,不是人?胱勻壞姆擲?,而蕛S巳諢謐勻壞奶斕贗蛭鎦?,与讋蚧万武澩睦相处餼途齠嘶澆躺衩刂饕逭苧е髡漚饕濉⒎穸ㄏ質郎?、祈求涝~潰泄睦獻苧ё艿睦此擋⒉環(huán)穸ㄉ睿炊髡旁諳質郎鈧型ü恢炙秤ψ勻?、淡泊宁抉g奶壤創(chuàng)锏教烊撕弦?。例壤`泳褪侵厴崴賴?,后寿嚍懱对长生矡r醯目桃庾非?,也可诣€醋魘搶獻枷氳囊恢腫誚譚從場?/P>
四、異端與主流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的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它們各自的理論中,而且也表現(xiàn)在它們不同的歷史命運中。當然,這種差異也是由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所造成的。
篇5
一、技工院校語文教學中突出職業(yè)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一)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現(xiàn)狀和學生特點分析
現(xiàn)階段我國的職業(yè)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yè)教育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zhàn)。目前,就業(yè)形勢嚴峻,一些用人單位盲目追求高學歷,高校連年擴招,導致一些地方出現(xiàn)“普高熱”,而職業(yè)學校則出現(xiàn)生源質量下降,招生數(shù)量滑坡的現(xiàn)象;另外獨生子女家長有強烈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抱著“上職業(yè)學校學不到東西”的偏見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鄙薄職業(yè)教育思想,如此種種不良因素嚴重地阻礙了我國職業(yè)教育的良性發(fā)展。
技工類學校的學生大多是“精英”教學的失敗者,基礎較差,厭學情緒較為嚴重,課堂上他們不想“吃”也“吃”不進,對語文課程缺乏興趣。職業(yè)教育一線老師面對這樣的學生,不得不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調整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重視課堂教學中的過程管理,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二)從學生就業(yè)能力的需求分析
職業(yè)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技能的實用型人才,因此職業(yè)教育必須以就業(yè)為導向。中職語文的教學大綱指出,語文的教學目的是為提高全面素質、綜合職業(yè)能力和適應職業(yè)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語文教學聯(lián)系生活的一個方向是聯(lián)系就業(yè)崗位對語文知識需求進行教學,主動適應勞動力和人才市場的變化,以滿足企業(yè)需求和人的就業(yè)為出發(fā)點,實現(xiàn)社會需要與人的需要的統(tǒng)一,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
技工院校學生都有一種普遍的想法,認為讀技校就是學專業(yè)知識的,對文化課沒有需求感,上課隨心情聽課,愛聽多少算多少,學不好也沒關系,關鍵是要學好專業(yè)課。我們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從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出發(fā),尋找教學的切入口,聯(lián)系生活、聯(lián)系專業(yè)、聯(lián)系就業(yè)崗位,學生從中看到了語文課的作用,就有了學的欲望與要求,這是語文教學在學生心里能占一席之地的價值所在。
(三)技工院校畢業(yè)生社會生存現(xiàn)狀分析
技工院校學生畢業(yè)后很多在生產(chǎn)一線工作,他們承擔最重要但又最苦最累的一部分工作,現(xiàn)在新生代的一批年輕人,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社會壓力承受能力低,部分畢業(yè)生在社會中交際表達能力也十分欠缺,而且,企業(yè)對員工的思想文化素質的綜合要求也日漸升高,作為技工院校,不僅要求學生對專業(yè)知識強化學習,也要重視學生基礎課程的學習,通過語文等基礎課,提高學生表達、溝通、寫作等方面的能力,也要加強學生的人文知識和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技工院校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技工院校語文教學別要注重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引導,樹立正確樂觀的世界觀、人生觀。富士康連環(huán)自殺事件已給我們技工類教育一些警示,我們的教育不可缺少職業(yè)精神教育。
二、語文教學中職業(yè)精神教育的內容
新版勞動版的中職語文教材提出要“構建以職業(yè)精神為核心的人文體系”,按照“學會勵志、重構信念,學會做事、認知職業(yè),學會做人、感受社會,學會生活、立業(yè)發(fā)展,學會珍惜、天人合一,學會認知、理性思維,學會繼承、滋養(yǎng)心靈”七個主題把課本劃分為七個單元,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讀探究,培養(yǎng)正確的職業(yè)思維方法,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認知、學會共處。
新版教材以職業(yè)精神為核心,涉及到了學生職業(yè)生涯的方方面面的精神元素。通過語文教學循序漸進地給學生輸入一些實用的語文知識,以就業(yè)為導向,同時又不忽略精神內質的教育引導,從而使語文課“潤物細無聲”地發(fā)揮其價值,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高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語言運用能力,營建健康向上的心理文化。
三、語文教學中職業(yè)精神教育的方法
教學導向是好的,教材理念也是好的,能否取得預期的效果,取決于我們一線的教師能否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實施,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體現(xiàn)職業(yè)精神教育呢?
(一)從教學內容上入手進行職業(yè)精神教育
新版勞動版教材體例充分體現(xiàn)了職業(yè)精神教育的理念。如今,許多重點高級中學會把建設高雅的校園文化列為語文教學陣地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對技工院校而言,語文環(huán)境建設上,就不妨入“想”隨“俗”:與學生同唱流行歌,共讀“青春文”,參與辯論賽,課外大聊天,指導職場舞文弄墨大比拼……
語文教材改革要增加人文性和可操作性,多點人文關懷。當今我國國民普遍較為缺乏堅定的信仰,較為統(tǒng)一的價值觀,改革開放以來,強烈的物質追求早已成為多數(shù)人終極人生追求和精神寄托,于是我們的社會出現(xiàn)了浮躁之氣、浮華之風,這一切,究其根本是人文的缺失。語文課在這一領域是大有可為的,也只有語文課最有條件能夠“潤物細無聲”,能夠潛移默化影響學生,使其形成美好自立的品格,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健康快樂的心理,高遠堅定的志向,再也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舍精神而求物質。
語文教育是浸潤著人文精神的教育,是心靈對心靈的呼喚,是思想與思想的共鳴。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和文明、健康向上品質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獲得追求人性完善的精神動力,讓同學們在實踐中學語文、在活動中學語文,從而感悟語文帶給他們那一份不可缺失的博愛、尊重、美麗和精彩。
(二)通過各種形式對語文進行多元化學習,在學生“樂學”中進行職業(yè)精神教育
對于中職生而言,還可以通過舉辦詩歌創(chuàng)作比賽,手抄報比賽,書法比賽,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比賽,讀書征文比賽,演講、辯論比賽,專題討論,模擬招聘等一系列為學生喜愛的語文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由于技工院校學習任務相對普通高中要輕松,校園文化生活較普高更為豐富,多姿多彩的中職校園文化生活給了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廣闊天地,演講、辯論、朗誦、專題討論、招聘、社團活動、校企合作、聯(lián)誼活動等無不體現(xiàn)學用語文的特征,這就激發(fā)起學生學好語文的激情。比如文秘專業(yè)的學生,他們在經(jīng)過三年的學習和實習后,需要有相應的文秘專業(yè)知識,還需要有流利的普通話、良好的口語才能,恰當?shù)慕浑H技巧及應變能力等等,事實上,任何專業(yè)的學生都必須具備未來社會生活所需的綜合素質能力。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更激發(fā)起學生學好語文的激情。
應試教育常常忽視了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導致許多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普遍偏低。未曾說話先臉紅,“口將言而囁嚅”,不知道說什么,或者講話語無倫次、辭不達意,不善于表達。如果在技工院校語文教育中再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的強化訓練,那么必將給他們的畢業(yè)求職帶來極大困難,同時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之路。
所以,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采取多種方式重視對學生這方面習慣、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中,較有效、易操作的一種方法是課前5—10分鐘的演講。每堂課可安排2—3名同學(按學號順序)上臺演講,同學評議。主題要由淺入深,逐層展開。如第一輪可以自我介紹為主,第二輪可就某一事物進行簡單的介紹或說明,第三輪可講述所見所聞所感,第四輪針對某一社會現(xiàn)象進行評論。此外,還可以采用討論法、對話法、論辯法、口頭作文法等等。久而久之,不但使學生學會了“說什么”,而且還鍛煉了他們“怎么說”,從而逐步提高他們敢說、能說、會說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重視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習慣是指在長時間里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具體到語文學習,主要指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和思維方式。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一旦養(yǎng)成,無論學習和生活,都將受益匪淺。所以,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重視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訓練與培養(yǎng)對學生的職業(yè)生涯至關重要。
現(xiàn)在的中職學生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語文基本不過關”,“語文大多不喜歡”,已是不爭的事實,更談不上有良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了。面對這種現(xiàn)狀,如果語文老師不聞不問,那么,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促進,學習意志的形成。在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規(guī)范書寫、善用工具、廣泛閱讀、強化朗讀、預習復習、經(jīng)常練筆、重視表達等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四)積極把生活引入課堂,與職業(yè)技能聯(lián)系起來
作為一個社會上的人,我們需要交流、溝通,表情達意離不開語言文字。葉圣陶說過:“咱們生活、咱們勞動、咱們學習各種知識、咱們做各種工作,非跟別人打成一片不可,跟別人打成一片,非彼此了解不可。跟別人打成一片,彼此了解,全靠語文,語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了?!?/p>
生活為語文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語文教育只有與生活聯(lián)系,才有無窮的語文資源可供挖掘,學生學習語文才有興趣。語文教師要善于在生活中尋找語文教學的切入點,適時而為。
過年時,手機賀年短信滿天飛,短信的內容有的機智幽默,讓人忍俊不禁;有的感情真摯,讓人感動不已;有的語言精妙,讓人贊嘆不已;還有的構思奇特,讓人拍案叫絕。短信綜合了各種表達技巧,將漢語的精髓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是我們學習與品味語言的絕好素材。不少學生已有手機,他們的家人幾乎都有手機,我們可以讓學生收集短信,展示欣賞,創(chuàng)作短信評出最受歡迎的短信等等,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學生不僅品味了語言,而且還運用了語言的技巧。
在學雷鋒活動中,可以讓文秘專業(yè)的學生學寫弘揚雷鋒精神的倡議書,并收集整理宣傳資料;讓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對資料進行設計排版,以電腦小報的形式張貼在校園。教師節(jié)時,可以組織“寫給老師的一句話”活動,讓文秘班學生寫海報,讓財會班的學生統(tǒng)計學生對優(yōu)秀作品的投票,再讓電子商務班學生負責優(yōu)秀作品的展示設計。
還有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等節(jié)日,讓學生在活動中學以致用,也在活動中感受情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同時,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契機。
學生的不合規(guī)范的請假條,學生向廣播站投的廣播稿,邀請老師參加主題班會的邀請書等等,我們都可不失時機地進行應用文的教學。只要能在生活中找到語文教學的切入點,適時而為,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興致所至,教學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語文課堂中,我們還可參與時事話題的討論,能極大地開闊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如模仿電視節(jié)目的《實話實說》、《今日話題》組織“學生日常話題”,如“學生帶手機上學利弊談”、“如何看學校要求學生穿校服”、“計算機時代練一手好字是否有必要”、“我最想為父母(老師、學校)做的一件事”等,也要根據(jù)不同專業(yè)設置話題,如“我看我的職業(yè)”、“如何跟上飛速發(fā)展的計算機技術”、“財會人員需要哪些素質”、“假如就業(yè)學非所用”等等,依話題舉行討論會、辯論會、演講,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收集信息,學會交流,學會表達。我們教育者也從中了解了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內心感受,繼而實施相應的教育方法,可謂是相得益彰。
總之,讓學生真正懂得語文的普遍存在價值,真正喜愛語文,喜愛他們的語文老師,從而喜愛語文課。
綜上所述,技工院校的語文教育必須重視構建學生的職業(yè)精神,無論是對學生的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還是職業(yè)心態(tài)培養(yǎng),都是我們技工院校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F(xiàn)今,職業(yè)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我們一定要切實抓好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努力構建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差異、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服務的語文課程體系,不斷提高中職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加緊建設技工院校語文學科骨干教師隊伍,不斷提升技工院校語文教學的價值和水平。
篇6
摘 要 在高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民族健身操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夠促進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豐富高校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但是現(xiàn)階段高校教育對民族健身操教學不夠重視,在教學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高校民族健身操的發(fā)展。因此,通過對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學中的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提出促進高校民族健身操發(fā)展的策略,促進高校民族健身操的發(fā)展,促進高校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提高我國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關鍵詞 高校 民族健身操 教學問題 解決措施
民族健身操是結合民族元素和健美操的基礎動作而編排出的一項新興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能夠弘揚傳統(tǒng)文化,提高人的身體素質,展現(xiàn)各個民族的社會文化生活特點,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團結,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體育運動項目。由于民族健身操在高校實施的較晚,教學方面不夠完善,存在很多的問題和不足。因此,通過對民族健身操在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探索,提出解決策略,促進民族健身操在高校教學中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對民族健身操學習的積極性。
一、高效民族健身操教學的現(xiàn)狀和問題
首先,教學內容較少,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缺少學習主動性。在現(xiàn)階段高校民族健身操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一種民族健身操套路或者是全國民族健身操套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一的進行套路的傳授、基本動作要領的講解以及基本技能的學習等。在教學中無論是新課學習還是復習課練習都是進行四個八拍的練習。教師多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學生缺少獨立思考,阻礙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導致學生失去了對民族健身操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成果較低。
其次,在學習過程都中缺少錯誤的糾正和指導。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會忽視對學生進行錯誤動作的糾正,促進其鞏固練習和提高,導致會出現(xiàn)同樣是民族健身操的班級,對于民族健身操的掌握相差較大,有的班級能夠熟練掌握動作,能夠體現(xiàn)出民族健身操的內在美感,而有的班級動作記不清而且做得不到位。針對同一動作,不同學生有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學生對于自身錯誤缺少認識。
最后,教師在教學中的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在現(xiàn)階段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的課堂教學還處在一個摸索的階段,在教學中缺少課程特點。如教師對于內容的講解不夠明了,教學中動作的講解和動作的示范結合的不夠密切,對于動作只是教授動作形式,關于動作的來源以及動作中的內涵沒有進行講解,導致民族健身操的民族特色沒有彰顯出來。
二、高校民族健身操教學中的有效教學策略
首先,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民族健身操是一項互動性強的教學科目,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老師和學生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發(fā)揮課堂教學中的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中還應當注重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的多樣化。例如,在民族健身操的教學過程或者能夠,教師把基本套路和基本動作要領教授學生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進行動作的組合或者動作的創(chuàng)新,教師面對學生的動作組合或者創(chuàng)新給予表揚和修改意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錯誤,把學生的創(chuàng)新成果展現(xiàn)給學生。這樣不但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民族健身操學習的主動性。
其次,及時糾正錯誤的動作,進行正確引導,不斷鞏固和提高。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學中,學生通過模仿教師的示范動作來完成課堂學習,在進行模仿練習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偏差,甚至有些學生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避免直接的指出學生的錯誤,尊重學生。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錯誤糾正和正確引導的過程中,應當采取合適的方式,對動作掌握好的學生進行鼓勵,鼓勵學生大膽的練習,不斷的完善自身動作。在課堂動作學習之后學生應當不斷的加強練習,促使自身動作要領以及動作之間的連貫性。教在教學中應當堅持貫穿鞏固和提高動作技術性的原則,使學生能夠高效有質量的完成民族健身操的學習。
最后,促進教師自身教學技能的提高。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自身技能以及動作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有著重要的意義。教師的示范動作優(yōu)美而且富有美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知識內容以及幼饕領的講解能夠促進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動作要求的特點,向學生展示不同方面的示范,注重動作講解和動作示范的有機結合,使得每一個動作都能夠優(yōu)美,讓學生能夠清晰的看到,并且很快的學習和掌握。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運用語言和非語言兩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動作的指導和練習。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動作要領、知識內容以及動作要求等各個方面進行講解時,應當簡潔明了,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能夠鼓舞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提高民族健身操課堂教學的成果。
三、結語
在我國現(xiàn)階段的高校教學中,開展民族健身操教學能夠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精神。因此,在高校民族健身操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教學中的問題,不斷的加強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對學生學習中的錯誤進行及時的糾正和鞏固,促進學生能夠掌握動作要領,展現(xiàn)出民族健身操的內涵和韻味,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喀什特區(qū);預科學生;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11―0058―02
一、喀什特區(qū)條件下,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性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準喀什設立經(jīng)濟特區(qū);2011年10月,國務院正式發(fā)文《國務院關于支持喀什、霍爾果斯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建設的若干意見》,標志著喀什經(jīng)濟特區(qū)的建設進入了實質階段,喀什將成為深化向西開放的門戶和我國與中、南亞合作的前沿陣地。但喀什地處祖國西部,少數(shù)民族人口占90%以上,且漢語水平不高,在喀什特區(qū)設立的條件下,這將成為制約喀什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預科漢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既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也是發(fā)揮高校服務當?shù)亟?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跨文化交際能力”指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者之間能夠無障礙進行交際的能力,是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轉化。預科漢語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學生學習的目標也不是簡單了解和掌握目的語,而是能有效地使用目的語進行交際。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漢語本體有一定的認識,甚至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但這些學生在用漢語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不能合理、有效地運用語言;或者因為缺乏對語言背后文化因素的了解,使交際溝通不暢,甚至無法持續(xù)。
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如果學習者只能在書本上或考試中運用學習的目的語,在實際生活中卻無法同他人進行合理、有效的交際,那么他的學習就不是真正的學習。預科學生培養(yǎng)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其必要性表現(xiàn)在:
1.可以使學生真正掌握漢語這一溝通工具。漢語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起著溝通感情、傳遞信息的作用。但長期以來,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僅是為了通過漢語水平考試,能夠順利地拿到畢業(yè)證書,漢語作為交流工具的屬性被忽略,所以出現(xiàn)學生考試可以拿到高分,但畢業(yè)后仍然不能利用漢語進行有效溝通的窘境。培養(yǎng)提高預科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漢語的目標,避免“高分低能”現(xiàn)象的發(fā)生。
2.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對學生來說,詞匯、語法并不是最難的,難的是如何在實踐中正確運用。學習詞匯、語法本身是一個枯燥的過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中創(chuàng)造語境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訓練,無疑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能夠在實踐中真正掌握和運用漢語。
3.增加對漢文化的了解,增進各民族之間的感情。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在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中學習,老師和學生都在本民族的文化中教授和學習漢語。如果教師注重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那么他勢必會采取相應的措施使學生了解漢文化,了解漢民族的風俗習慣、行為方式,再通過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跨文化交際的情景。長此以往,學生的漢語水平會有質的提高,也會使學生覺得漢文化不再陌生,使其產(chǎn)生主動交流的愿望。
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和途徑
1.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根據(jù)語言學習規(guī)律,聽、說是其他語言技能的基礎,能表現(xiàn)出說話人語言運用的綜合能力,教學中也較容易掌控。聽、說技能的提高,會極大地促進其他技能的提高。因此,必須加強聽、說教學,并以此帶動其他方面的教學。在教學上,我們應該注重聽、說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多聽、多說,特別是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設計一些內容、題材不同的語言材料,教會學生聽、說技巧,如如何復述、如何邊聽邊記、如何進行歸納和推斷、抓住中心和主題等等。
2.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一個人閱讀的過程,也是與作者交流的過程,因此也是一種交際過程。傳統(tǒng)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學生明白詞語大意、按照語法規(guī)則能夠順利翻譯文章、懂得文章內容、順利完成課后習題就達到了教學目的。事實上,這種教學法只強調了語言形式,忽略了句子、段落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是相互作用的。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們在講清詞匯、語法意義和用法的同時,也要注意文章結構、中心思想、各段主題等的相互作用和聯(lián)系,把文章整體把握、篇章銜接作為閱讀課的重要內容。此外,還要介紹與課文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3.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漢語交際能力既包括漢語口語交際能力,也包括漢語書面語交際能力。預科學生漢語寫作能力不高一直是漢語教學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工作中漢語寫作交際能力的缺失,在少數(shù)民族學生畢業(yè)后表現(xiàn)得越來越突出。寫作交際能力的提高,建立在聽、說、讀等其他語言技能提高的基礎之上,是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直接表現(xiàn)。寫作過程中如何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表達出思想或中心內容,是提高其交際能力的重要保證,所以在訓練中應該使學生學會梳理線索,確定寫作中心,合理安排結構和組織語言。同時,加強應用文的寫作訓練也是提高學生寫作交際能力的重要內容。
三、跨文化交際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忽視語法教學甚至認為可以不用學習語法。強調交際的重要性,并不意味著忽視語言基本功能,甚至認為詞匯、語法可以不教,讓學生在交際中逐漸掌握。預科學生雖然在漢語詞匯和語法上有一定的基礎,但仍然缺乏系統(tǒng)和組織性的訓練,其語言能力沒有形成體系,如果此時單純追求跨文化交際,將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同時也無法滿足真正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形成和提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合理使用傳統(tǒng)教學法,在此基礎上吸收交際法的優(yōu)點,提高預科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教學過程中既要教授學生語言基礎知識,也要強調語言知識的靈活運用,而且還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訓練的機會,鼓勵學生在特定環(huán)境中靈活、大膽地運用所學語言知識、文化知識進行交際。
2.組織教學中過分強調口語交際能力,忽視書面語的交際能力。很多教師認為交際就是口語交際,但跨文化交際的范圍不僅是口頭的表達,也可以是書面的表達,如學生閱讀課文時也在參與跨文化交際,他可以與作者、人物及故事情節(jié)進行情感交流與溝通。所以教師在重視口語訓練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書面語的跨文化交際。
3.組織課堂教學時要注意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跨文化交際方法的交叉,切勿顧此失彼。很多教師認為跨文化交際最有效的方法是分組討論或角色扮演,但這種方法對自覺性和紀律性高的學生來說尚可,缺乏自律性的學生則不能有效地投入到訓練中??缥幕浑H教學主張多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分組討論與角色扮演是以學生熟練的語言運用能力、集體協(xié)作精神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為基礎的,教師更要對學生的課堂活動給予一定的控制和誘導。所以教師應對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了解,并注意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跨文化交際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參考文獻]
[1]李建軍,祁偉.大學預科漢語教學的探討與實踐[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2003(03).
[2]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J].中山大學學報,1996(06).
[3]張生祥.跨文化交際教學中的誤區(qū)解析[J].語言與文化研究,2011(08).
篇8
關鍵詞:檔案;教師業(yè)務;建立
中圖分類號:G27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 2015 )02-0058-03
綜合檔案、人事檔案、教師業(yè)務檔案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綜合檔案室,設立在中等職業(yè)學校辦公室,綜合管理學校在教學、科研、管理各項活動中直接形成的,對學校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載體的文件材料。人事檔案室,設立在人事科,管理記錄個人的主要經(jīng)歷、政治面貌、品德作風等個人情況的文件材料。教師業(yè)務檔案室,設立在教務科,管理教師個人在教師業(yè)務水平和工作科研能力以及履行崗位職責情況的記錄材料。綜合檔案室管理學校的綜合檔案,綜合檔案分黨群類、行政類、教學類、科研類、儀器設備類、基建類、財會類、外事類、聲像類和實物類十大類。人事檔案室保管人事檔案,人事檔案包括個人的履歷材料,自傳材料,考察、考核、鑒定、審計材料,學歷學位、職業(yè)、技術職務(稱)評聘、科研學術、培訓材料,政審材料,黨團材料,獎勵材料,處分材料,工資、聘(錄)用、任免、調動、軍(警)銜、轉業(yè)復員、出國、會議代表,其他材料等十大類材料。教師業(yè)務檔案室保管教師業(yè)務檔案,教師業(yè)務檔案包括:個人簡歷、業(yè)務自傳,學歷、學位、職務、職稱材料,歷年來的授課任務、班務管理工作,歷年來的教學效果、師生評教、年度考核材料,歷年來參加的科研課題,歷年來發(fā)表的論文、著作,歷年來的獲獎、懲罰情況,工作以來進修培訓、學習聽課情況,兼職、任職情況等。教師業(yè)務檔案可以做為教師職稱晉級、評優(yōu)考核的主要依據(jù),做為教師工作的量化考核、進修培訓、崗位調動、職務聘任、工資晉升、獎勵懲罰等的參考資料。然而,目前中等職業(yè)學校很少設立有教師業(yè)務檔案室的。教師業(yè)務檔案的管理幾乎是空白,分散在各職能業(yè)務部門或教師個人手上,沒有建立統(tǒng)一的分類歸檔范圍、規(guī)范管理辦法和歸屬管理部門進行集中統(tǒng)一管理。教師評職稱時,都是自己到各職能業(yè)務部門收集個人的相關材料進行整理。學校各種教育、教學水平檢查,學校評估申報時,各職能業(yè)務部門都需要從個人手上或者在各部門收集準備大量的材料,費時費力。有時會出現(xiàn)重復收集一個人的材料,有時會因時間久遠造成材料收集不全,出現(xiàn)重復工作或材料缺失。因此,筆者建議在教務科增設教師業(yè)務檔案室,制定統(tǒng)一的分類歸檔范圍和管理辦法對教師業(yè)務檔案進行管理。按歸檔范圍將在崗教師的業(yè)務檔案收集建檔管理,教師調離時,業(yè)務檔案隨人事檔案一起轉出,為接收單位快速、全面的了解人才信息提供保障依據(jù)。同時,為了保持學校教師業(yè)務檔案的完整性,可采取贈送的方式,復制一份留存學校,以備學校提供查找利用。建立教師業(yè)務檔案室使中職學校的檔案管理進一步完善,查閱檔案時,學校的文件資料可以到學校綜合檔案室,教職員工的人事材料可以到人事檔案室,教師的個人業(yè)務、工作業(yè)績材料可以到教師業(yè)務檔案室,從而形成全方位的檔案信息網(wǎng)絡服務,為學校的教育教學健康、快速發(fā)展提供更有效的檔案信息服務保障。
教師業(yè)務檔案的內容
教師業(yè)務檔案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個人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教齡、身份證、各種學歷學位、職稱、教師或職業(yè)資格、雙師、教師崗前培訓、繼續(xù)教育等證書、教學、科研崗位聘任書、合同或協(xié)議書復印件、學術團體或社會團體任職證明復印件。
教學工作材料
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任務安排表、課程設計、教案、課件、試卷(含標準答案、評分標準)、聽課記錄、教學經(jīng)驗總結、教學質量考核、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督導、專家的評價、擔任班主任情況、社會實踐調研材料、年度考核。
教師進修培訓材料
業(yè)務進修、崗位培訓、出國深造等材料。
教學改革材料
教學改革立項申請書、結題復印件、精品課程、說課稿、特色專業(yè)、教學成果獎、結題材料、教學論文等文件復印件。
科研材料
科研項目立項、結題材料、科研論文、出版教材及其他有保存價值的自編參考資料、藝術作品、創(chuàng)造發(fā)明、專利技術、調研報告、議案、提案、學術活動或會議材料。
獎懲材料
教學和科研成果獲獎證書或文件復印件、其他單項或綜合獎勵(如書法、演講、體育)、評優(yōu)、評先等證書或文件復印件、教學事故登記表。
資歷證書復印件
英語、計算機應用能力、崗位資格、職稱、學歷等證書復印件。
其他
業(yè)余愛好、特長.參加協(xié)會、學術會議、訪問學者、學術交流等有價值的檔案材料。
凡是教師的個人基本狀況、工作量化、工作態(tài)度、工作業(yè)績、培訓進修、繼續(xù)教育、專業(yè)技術水平、學術水平、學術研究方向、學術地位、社會地位和在學術界的影響等能反映教師個人工作業(yè)績、業(yè)務水平的材料都可以收集建檔。教師業(yè)務檔案不僅反映教師個人的業(yè)務能力、學術水平和工作實績,成為學??己恕⑴囵B(yǎng)、獎懲教師的重要依據(jù),而且還能體現(xiàn)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和辦學力量水平。
教師業(yè)務檔案的收集整理
教務科應配備專職檔案管理員管理教師業(yè)務檔案,并在各部門設立兼職檔案管理員協(xié)助專職檔案管理員工作。要在各教學業(yè)務部門和教師隊伍中大力宣傳《檔案法》,增強檔案意識,使各教學業(yè)務部門和教師能自覺按教師業(yè)務檔案歸檔范圍上交散存于各部門和個人手中的檔案材料。教師業(yè)務檔案建檔的對象包括:專任教師、兼職教師、外聘教師、返聘教師、教輔人員。根據(jù)教師業(yè)務檔案的形成規(guī)律,可采取每年集中收集兩次,分別在放寒假前和放暑假前收集。零散的材料可按照“隨辦隨歸”的原則在活動項目結束后及時歸檔。
可參照人事檔案的整理方法進行教師業(yè)務檔案的分類整理。遵循整體密不可分的原則,把教師業(yè)務檔案的有關材料按人物一類別一年度的分類方法一人一檔、一個號進行整理、上架,確保檔案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由于人事檔案和教師業(yè)務檔案會隨個人的調動而轉走,而綜合檔案室的檔案則一直保存在學校,或按有關規(guī)定移交檔案館保存,存在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當綜合檔案、人事檔案和教師業(yè)務檔案中有交叉的內容時,如:綜合檔案中教學類的歸檔范圍有教師獲獎情況,教師論文、著作,教師授課統(tǒng)計表;科研類中有論文專著、科研成果獲獎材料、專利證書與人事檔案中的科研學術、獎勵材料以及教師業(yè)務檔案中的歷年來的授課任務、發(fā)表的論文、著作、獲獎情況有交叉。人事檔案中的履歷材料,自傳材料,考核、鑒定材料,科研學術材料,培訓材料,獎勵材料,處分材料,聘(錄)用、任免材料與教師業(yè)務檔案中的個人簡歷、業(yè)務自傳,學歷、學位、職務、職稱材料,年度考核材料,歷年來參加的科研課題,歷年來發(fā)表的論文、著作,歷年來的獲獎、懲罰情況,兼職、任職情況有交叉。在處理檔案內容交叉問題時,綜合檔案要按照檔案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整理歸檔,人事檔案要嚴格按人事、組織部門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整理歸檔,并堅持以綜合檔案、人事檔案優(yōu)先的原則,原件(個人學歷、職稱證書、獲獎證書除外)優(yōu)先存入綜合檔案,其次到人事檔案,最后再到教師業(yè)務檔案,沒有原件的情況下可存復印件。教師業(yè)務檔案中可制作相應的表格填寫進行保存。如:《教師個人情況一覽表》、《教師授課教學任務一覽表》、《教師擔任班主任情況一覽表》、《教師聽課記錄表》、《教師參加教研活動記錄表》、《教師參加科研情況一覽表》、《教師、著作一覽表》等由個人填寫,相關業(yè)務部門審核。為了確保教師業(yè)務檔案內容的真實性,收集到的材料要做好審核鑒定工作,杜絕把假材料歸檔。在收集材料的過程中,必須向有關形成材料的部門收集。個人報送材料要驗原件及相關的原始材料,鑒別好的復印件要加蓋“此件與原件一致”的印章,確保歸檔材料的真實性。有條件的學??梢話呙柙4骐娮訖n,或制作成電子檔案,用檔案管理軟件進行管理。材料審核后,為便于裝訂、保管、利用和延長檔案的壽命,對不規(guī)則、皺折、卷角、破損的材料,進行剪裁、折疊、托裱,裱糊時應選用化學漿糊,或在漿糊中摻入殺蟲粉,以防蟲蛀。檔案材料上的大頭針、回形針、釘書針等金屬物要去除,以防止氧化生銹損毀檔案。
根據(jù)檔案材料的不同類別,檔案的排序可按檔案形成時間的先后順序、材料的內容主次、功能性質等進行排序。排列好的材料要編號。順序號包括類號和份號,用鉛筆標注在右上角。如:“1-1、1―2……”就是“第一大類第一份、第一大類第二份……”,“2 -1-1、2-1-2- - - - -”即“第二大類第一小類第一份、第二大類第一小類第二份……”。每份材料在右下角或左下角編寫頁碼。材料排列好后要編寫目錄,目錄中的類號用漢字一、二……表示,單獨占一行,份號用阿拉伯數(shù)字排列并登記材料名稱,重新擬寫或修改的標題用“[]”標注,各類材料之間要留出一定的空格填寫后續(xù)的材料。每份材料最后形成的時間做為材料的形成時間,并用8位阿拉伯數(shù)字填寫表示。整理好的教師業(yè)務檔案按順序號排列上架永久保存。保管教師業(yè)務檔案要配備有鐵門、鐵窗、鐵柜的專用庫房,做好防光、防火、防盜、防塵、防鼠、防蟲、防潮、防高溫工作。
教師業(yè)務檔案的提供利用
篇9
會計準則是對會計信息的加工、披露等具有約束作用的規(guī)則,是企業(yè)確認、計量、記錄與報告其經(jīng)濟活動的標準。經(jīng)濟全球化的浪潮使得會計準則的國際化成為大勢所趨。會計的國際化是指會計實務跨越國界,并對其他國家會計實務產(chǎn)生影響(汪祥耀,2001)。會計的國際化經(jīng)歷了從國際協(xié)調到國際趨同的過程。2001年,國際會計準委員會(IASC)改組成為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并正式提出趨同的概念以來,國際趨同進程不斷深化。目前全球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直接采用國際會計準則(IFRS)或與之趨同。國外關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準則的制定與完善。國內的研究主要還是模仿國外研究,缺少對我國特殊制度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的考量。因此,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仍具有相當?shù)臐摿Γ簿哂芯o迫性與重要性,亟待理論界的進一步探索。
本文旨在回顧相關研究的國內外文獻,并提煉出研究框架。從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與動因、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影響因素、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jīng)濟后果三個視角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成果,進而從橫向與縱向兩個視角構建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框架。分析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未來研究方向,總結我國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而歸納出對我國的啟示,以期更好地促進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進程。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回顧
對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定義,理論界存在多種解釋。朱星文(2009)通過對各種不同定義的探討,指出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指不同國家的會計準則,在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和貿易國際化日益發(fā)達的基礎上,逐漸相互吸收,相互滲透,從而趨于接近,甚至趨于一致的現(xiàn)象。本文從三個視角回顧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包括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與動因、影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因素以及會計準則趨同的經(jīng)濟后果。
(一)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與動因
1.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背景。隨著世界經(jīng)濟的融合,會計作為一種商業(yè)語言,在動態(tài)的、不斷調整中最終走向了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事實上,會計國際化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經(jīng)歷了會計準則協(xié)調、會計準則趨同兩個階段。2001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正式提出趨同的概念。然而,國際趨同的概念得到廣泛使用是在2006年后。2005年,歐盟27個成員國、澳大利亞、新西蘭、俄羅斯等國約7000家上市公司遵循IFRS編制財務報表。國際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在2009年改組后,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了IFRS。即使是曾經(jīng)并不認同會計準則趨同的美國,在2010年,其GAAP與IFRS之間的主要差異基本消失。
我國于2006年了39項企業(yè)會計準則,2010年又了中國企業(yè)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持續(xù)趨同路線圖,中國會計準則也實現(xiàn)了與IFRS的基本趨同(王松年,2012)。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加快了相關準則項目的進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正經(jīng)歷重大的變革,一些主要經(jīng)濟體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情況(楊敏,2011)。在這樣的背景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進程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2.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動因。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動因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外部環(huán)境的推動,其二是內部自身存在的差異。朱星文(2009)認為資本市場的全球化與國際貿易的發(fā)展推動了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而吸引外資則是會計準則趨同的原動力。外資的進入以及兼并收購案例的不斷增長,客觀上促進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Nobes與Parker(2004)認為會計準則趨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各國間會計準則的差異導致會計實務的差異,進而使得會計信息決策相關性、可比性與透明度降低。Ding等(2007)構建了測量國內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兩種類別:缺少和分歧。Nobes(2009)認為這兩種測量的差別缺乏有用性,最重要的是會計實務是否在國內公司或國際公司間可比。楊有紅與王海濱(2013)認為會計準則自身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為不同準則內容的差異、準則差異的分類與度量以及準則差異導致實務差異。
(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影響因素
張鐵鑄與周紅(2007)認為會計準則國際化包括形式上國際化與實質上國際化,形式上的國際化指準則本身國際化,實質上的國際化指會計準則規(guī)范下的會計實務處理國際化。在兩個不同的層面,影響因素是不同的。因而,本文從會計準則與實務規(guī)范兩個層面進行綜述。
1.會計準則層面。Nobes(1992)研究環(huán)境因素對不同國家會計準則的影響,發(fā)現(xiàn)此類因素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Chan和Seow(1996)研究股票收益率與根據(jù)美國公認會計準則(GAAP)調整后的盈余以及其他國家會計準則下的盈余的關系,發(fā)現(xiàn)所得結果受到不同社會制度因素驅動。Hail等(2010)則以金融危機為背景,從經(jīng)濟與政治兩個視角分別分析與評估美國會計準則趨同的方式。研究發(fā)現(xiàn),阻礙美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基于經(jīng)濟的成本效益衡量以及國家間的政治博弈。朱星文(2009)認為在我國利潤至上的法律環(huán)境中,要在收益確認上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或一致,引入全面收益表,目前還存在著障礙。
2.會計實務層面。Hofstede(1980)提出的會計文化觀最為經(jīng)典,他認為文化不僅能夠有效彌補正式制度在規(guī)制或約束人們行為及其相互關系方面的漏洞,而且還會對社會的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影響。Gray(1988)進一步發(fā)展會計文化觀,指出會計人員的價值觀源于社會價值觀,而會計價值觀又會影響會計制度。Lang 等(2006)研究發(fā)現(xiàn)在會計準則相同時,公司所處環(huán)境的差異會影響凈利潤的可比性。Zeff(2007)認為財務報告可比性受到包括商業(yè)和金融文化、會計文化、監(jiān)管文化等在內的因素影響。Ding等(2007)則發(fā)現(xiàn)會計準則的趨同與股票市場以及股權集中度有關。國內研究中,張鐵鑄與周紅(2007)認為現(xiàn)有的研究沒有很好地將會計準則與會計實務兩個層面結合起來研究。付玉梅和李慶德(2013)認為會計準則的實施依賴于會計人員的職業(yè)判斷,而我國會計人員整體素質偏低,這制約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程。
(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jīng)濟后果
會計及其準則具有技術性和社會性雙重屬性,因而,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具有經(jīng)濟后 果。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經(jīng)濟后果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方面:
1.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Barth等(2008)選擇了21個國家的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以更綜合的方法,發(fā)現(xiàn)使用IFRS后公司盈余管理普遍減少,確認損失更加及時,會計數(shù)據(jù)也更具價值相關性,這表明使用IFRS提高了會計信息質量。然而,Hung等(2007)研究發(fā)現(xiàn),德國按照IFRS的要求披露的公司與那些沒有采用IFRS的公司,會計數(shù)據(jù)的價值相關性沒有發(fā)生明顯改變。Atwood等(2011)以美國的公司分析,結果表明在IFRS下報告的盈余與未來現(xiàn)金流的緊密程度低于在GAAP下報告的盈余。Ahmed等(2012)則將強制執(zhí)行IFRS國家與非IFRS國家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進行對比,但并未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有顯著的不同國內研究方面。
國內研究中,薛爽等(2008)研究表明在新準則下會計信息更具價值相關性,而且由新舊準則引起的會計信息差異提供了增量信息;羅婷等(2008)也得出新會計準則實施顯著提高會計數(shù)據(jù)的價值相關性的結論;劉永澤與孫鬻(2011)研究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后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發(fā)現(xiàn)公允價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信息含量,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未明顯受金融危機影響。然而,朱凱等(2009)通過比較分析會計準則改革前后的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發(fā)現(xiàn)新準則實施后的會計盈余價值相關性并未顯著提高??梢?,國際趨同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國內外研究均未達成一致的結論。
2.對資本市場的影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對資本市場的反應一般采用事件研究。Armstrong等(2010)研究在歐盟2002年至2005年間采用IFRS的16個關鍵事件對市場的反應,發(fā)現(xiàn)那些能增加采用可能性的事件,對股市有顯著的正向作用。Klimezak (2011)則研究強制使用IFRS對波蘭公司的影響,發(fā)現(xiàn)在使用IFRS前后,年報的公布并沒有使股市出現(xiàn)顯著的超額收益。國際趨同對資本市場產(chǎn)生經(jīng)濟后果包括資本市場流動性、資本成本、資本市場配置效率等。Daske等(2008)研究表明強制執(zhí)行IFRS使得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增加,而且資本成本降低,企業(yè)價值增加。Wang等(2011)發(fā)現(xiàn)采用IFRS減少了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Bissessur等(2012)則研究了澳大利亞強制采用IFRS后股市同步性的變化,結果支持了IFRS更能反映公司特質以及更具可比性信息的假設。
國內魏明海(2006)發(fā)現(xiàn)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能減少信息不對稱,并能降低資本成本。朱凱等(2009)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會計準則改革而產(chǎn)生的投資者信息準確度調整,直接影響了公司的資本成本。汪祥耀(2011)從資本成本的角度檢驗了我國新會計準則的實施效果,研究發(fā)現(xiàn)實施新準則后我國資本市場整體的資本成本有所下降。但該結論在產(chǎn)業(yè)與行業(yè)檢驗中并不適用,行業(yè)差異與會計信息環(huán)境等因素也將影響會計準則。
3.對其他社會經(jīng)濟方面的影響。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對其他社會經(jīng)濟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與社會等領域。Hail等(2010)研究影響美國公司采用IFRS的政治經(jīng)濟因素,發(fā)現(xiàn)公司主要在三方面進行成本收益權衡:一是可比性增加帶來的收益;二是節(jié)約的報表編制成本;三是由所有公司和美國經(jīng)濟作為一個整體而共同承擔的一次性轉型成本。Ozkan 等(2012)研究了強制采用IFRS對會計信息在高管報酬契約的影響,結果表明IFRS的使用有助于會計盈余質量和可比性的提高,進而促進高管薪酬契約更加合理。國內研究方面,夏冬林與李曉強(2005)認為會計準則的優(yōu)劣應該與其所處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聯(lián)系。對于許多發(fā)展中國家,借鑒國際慣例或國際會計準則不難,但由于法律制度、資本市場等不完善,加上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影響,執(zhí)行起來并不容易。蘇黎新等(2009)以香港會計準則趨同為背景,研究審計費用與會計數(shù)據(jù)的關系。結果表明,相對于非IFRS,審計費用對新IFRS下的會計數(shù)據(jù)更敏感,這表明IFRS提供的會計信息更有利于審計師的審計工作的開展與決策。
三、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框架
通過文獻綜述表明:國外的研究已初現(xiàn)體系,國內的研究仍處在模仿階段,但是潛力巨大,兩者對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都缺乏較系統(tǒng)的邏輯體系。因而,構建其理論研究框架就顯得十分必要,也具有重要意義。張鐵鑄和周紅(2007)認為要完善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研究,必須對研究可能涉及的方面有一個清晰的脈絡。
(一)研究框架結構
本文認為,會計準則趨同研究明顯的主線是趨同是一個過程,包括一個國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方向與路徑選擇。另一主線則立足會計準則趨同這個過程本身,包括其背景與動因、影響因素與經(jīng)濟后果。因此,本文構建出如圖所示的研究框架。
(二)研究框架釋義
依據(jù)框架的構建思路,圖中有橫向與縱向兩個視角,分別反映兩條研究主線。
橫向視角反映的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實質與目的。反映的是會計準則國際化過程,這既是研究的主要背景,也是研究的出發(fā)點與立足點。各國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方向體現(xiàn)的是該國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地位、國內的法制環(huán)境以及利益訴求等,并進一步體現(xiàn)在準則趨同的執(zhí)行方式上,既可以自愿執(zhí)行也可能迫于某種壓力強制執(zhí)行。因此,在執(zhí)行的路徑上,可以分為“直接使用”“趨同”“認可”與“趨同認可”四種模式。
縱向視角以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為核心,研究國際趨同的背景與動因、影響國際趨同的因素以及國際趨同的經(jīng)濟后果。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分為會計準則與會計實務兩個層面,而在兩個不同的層面,國際趨同影響因素存在差異。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影響會計實務的處理,會計實務處理的差異又推動著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中不可分割的整體。由于會計準則具有經(jīng)濟屬性,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也必然具有經(jīng)濟后果。國際趨同經(jīng)濟后果主要體現(xiàn)在會計信息質量、資本市場與其他社會經(jīng)濟影響三個方面。這表明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不僅是制度的變革,也是不同相關利益者之間的博弈與均衡。
綜上所述,橫向視角是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的實質與目的,縱向視角則是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方向,兩者不是簡單機械的組合,而是具有邏輯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通過文獻綜述發(fā)現(xiàn),以往研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多從單一[第一論文 網(wǎng)專業(yè)提供論文寫作和寫作教學論文的服 務,歡迎光臨dylw.neT]視角或者某幾個視角出發(fā),缺乏綜合視角的分析。我國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正有序地向更深程度發(fā)展,對于國內的會計學術界而言,盡管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是“舶來品”,但僅僅模仿國外的研究是不夠的。因此,本文構建的研究框架,不僅是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歸納提煉,也是未來研究的創(chuàng)新源泉。
四、未來研究展望及對我國的啟示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興起,也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F(xiàn)有的文獻盡管已有多個角度的進展,但尚未有效構建國際趨同的研究框架。同時也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在研究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影響因素時,沒有對不同國家趨同水平差異進行解釋;在研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jīng)濟后果時,沒有考慮不同國家機構影響力的差異。在研究對象上,基于新興經(jīng)濟體的國際趨同研究成果很少;在研究結論上,由于樣本與數(shù)據(jù)的差異導致結果的多樣化,降低了研究的指導意義。因此,未來的研究要逐步克服這些問題,從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上尋找創(chuàng)新點。
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是大勢所趨,研究會計準則國際趨同意義重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個過程也許會很艱難,也會很漫長,需要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不懈努力。因此,本文結合文獻回顧與研究框架構建,總結出如下啟示:首先,要充分考慮我國特殊制度背景與經(jīng)濟環(huán)境。我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階段,改革仍是當前的主題,這就決定了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不能照搬西方國家的經(jīng)驗,而是要結合轉型經(jīng)濟的特點,市場經(jīng)濟體制與資本市場并不完善的現(xiàn)實,堅定立足于制度環(huán)境、文化背景、歷史傳統(tǒng)以及經(jīng)濟基礎,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路徑。其次,要拓寬研究視角。既包括在研究框架內的創(chuàng)新,也包括在研究框架之外的突破;既要有橫向的國家之間的比較,又要有縱向的時間維度比較。既要懂得中國的基本國情,又要重視國際視野,把中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放在世界政治經(jīng)濟背景下考量。最后,要促進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既要注重規(guī)范研究,也要進一步加強實證研究;既要參考借鑒國外的研究模型,又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具有中國背景的模型;既有強調理論對實務的指導作用,也不應忽略實務對理論的促進作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研究要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提升整體研究水平并為實踐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幫助。
參考文獻
[1] 汪祥耀.會計準則制定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J].財貿研究,2001(4).
[2] 夏冬林,李曉強.國際間會計準則和會計信息的差異、協(xié)調與制度環(huán)境 [J].會計研究,2005(1).
[3] 魏明海.我國會計協(xié)調測定與政策研究 [M].北京:中國財政經(jīng)濟出版社,2006.
[4] 張鐵鑄,周紅.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研究:一個綜述 [J].財貿研究,2007(3).
[5] 羅婷,薛健.解析新會計準則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 [J].中國會計評論,2008(2).
[6] 朱星文.會計國際趨同研究的中國視角 [J].當代財經(jīng),2009(2).
[7] 朱凱,趙旭穎,孫紅. 會計準則改革、信息準確度與價值相關性——基于中國會計準則改革的經(jīng)驗證據(jù) [J].管理世界, 2009(4).
[8] 蘇黎新,孫詠菁,姚軍. 香港會計準則與IFRS全面趨同的影響:基于盈余的價值相關性和審計師反應的證據(jù) [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9(4).
[9] 劉永澤,孫鬻.我國上市公司公允價值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基于企業(yè)會計準則國際趨同背景的經(jīng)驗研究 [J].會計研究,2011(2).
[10] 汪祥耀,葉正虹.執(zhí)行新會計準則是否降低了股權資本成本 [J].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2011(3).
[11] 楊敏.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進展與我國的應對舉措 [J]. 會計研究,2011(9).
[12] 王華,劉曉華.中國會計準則國際協(xié)調效果的實證研究 [J]. 中央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1(12).
[13] 王松年.經(jīng)濟全球化和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 [J].會計與經(jīng)濟研究,2012(1).
[14] 伍中信,曾峻.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經(jīng)濟后果:文獻回顧與啟示 [J].財經(jīng)論叢,2013(5).
[15] 楊有紅,王海濱.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研究綜述與展望 [J].會計之友,2013(8).
[16] 付玉梅,李慶德.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過程中的困境及對策 [J].中國農業(yè)會計,2013(8).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12 (30).
[18] ARMSTRONG, BARTH, JAGOLINZER, RIEDL. Market reaction to the adopdon of IFRS in Europe[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85).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1(30).
[20] BARTH, LANDSMAN, LA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