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教師情緒智力培訓進修體制創(chuàng)新改革

時間:2022-01-18 11:54:00

導語:探討教師情緒智力培訓進修體制創(chuàng)新改革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討教師情緒智力培訓進修體制創(chuàng)新改革

摘要:教師良好的情緒智力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它可以促進全面發(fā)展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有利于提高師生創(chuàng)造力水平,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然而,許多教師不了解自己的情緒智力,沒有掌握相應的方法以提高情緒智力,由此造成一系列目情緒智力而引發(fā)的教育問題因此,教師應轉變教育的功利觀,掌握與學生進行情緒、情感交往的技巧,學習與情緒智力相關的課程,從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情緒智力。

關鍵詞:教師素質;情緒智力;全面發(fā)展

情緒智力,是指個人對自己情緒的把握和控制,對他人情緒的揣摩和駕馭,以及對人生的樂觀程度和面臨挫折的承受能力.在心理學上,情緒智力的測量結果用情緒智力商數(shù)來表示的,簡稱為EQ。由于許多教師不了解自己的情緒智力,沒有掌握相應的提高情緒智力的方法,由此造成一系列因情緒而引發(fā)的教育問題。正如倫敦大學教育學院首任院長沛西?能所說:“如此眾多的教育努力的相對無效性,主要是由于忽視了作為人的能量的最近來源的情感,它是教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不論在學習方面還是在行為方面。”因此,重視教師情緒智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的必要。

一、教師情緒智力在教育實踐中的作用

1教師良好的情緒智力有利于促進空面發(fā)展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生理和心理發(fā)展,心理發(fā)展主要指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發(fā)展。論文百事通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柯拉斯和爾、基布勒先后出版了《教育目標分類學》,將教育目標劃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各個領域又細分為不同的方面和層次。可見教育目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情感本身也是教育應達到的目標之一。

“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是對教育基本目的一個廣義的界說。”“教育的一個特定的月標就是要培養(yǎng)情感方面的品質,特別是在人與人的美系中的情感品質?!痹?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xiàn)的所謂融合教育、情感教育思潮,其宗旨就是統(tǒng)合教育中的認知領域與情感領域,在教育中將認知性與情感性結合起來,把教育的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統(tǒng)一起來,促進全面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因此,教師不應再向學生施以偏知、偏智的片面教育,而應貫徹知情并重的全面教育。這就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教師不僅要在認知、技能方面,而且要在情緒智力方面達到促進全面發(fā)展教育目標實現(xiàn)的要求。

2教師良好的情緒智力有利于推動創(chuàng)新教育的發(fā)展

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黨中央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和實施科教興國的戰(zhàn)略。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關鍵在教師。許多學生認為,一個人智力水平高,創(chuàng)造力就高。其實,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曾經對智商在70~140的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力測驗,結果發(fā)現(xiàn)具有中等以的智力水是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基率條件,提高創(chuàng)造力水平還取決十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其中情緒和情感的作用是巨大的。從情感干"智力對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與發(fā)揮的影響看,很多情況下,情感的力量遠比智力強大。就智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關系而言.二者并不是完全同步相關的,雖然刨造者需要一定的智力水平,但持別高的智商不是創(chuàng)造力的先決條件。刨造過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動過程,但也是強烈的睛感活動過程從創(chuàng)造動機的產生到創(chuàng)造過程的持續(xù),再到刨造結果的驗證,各環(huán)節(jié)都蘊含著創(chuàng)造者的情感因素。

“創(chuàng)造涵容著為推進人類文踞進化而選擇的崇高性、獨特性兼?zhèn)涞膭?chuàng)新目標,涵容著為提高人類美學價值而投人創(chuàng)新過程的高尚情操,涵容著為增進剃他精神而盡情發(fā)揮的開拓風貌,涵容著優(yōu)化個體的刨造性功能而認真掌握創(chuàng)新技巧的熱情,涵容著為追求永恒的價值目標而把自我短暫的人生化為人類文明序列的磊落胸懷?!眲?chuàng)造過程不是冷冰冰的智力活動,沒有火熱崇高的情感動力,創(chuàng)造活動就無法展開。

3.教師良好的情緒智力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首先,積極、愉快的情緒狀態(tài)可以對教師起到以下的積極作用:備課時思路開闊,記憶敏捷,能夠深入掌握教材內容,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上課時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反應動作敏捷,能夠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能以積極的心理氣氛感染學生,使其受到無形的激勵;在困難與挫折面前能夠調動內部潛力.克服內外障礙,保持堅定的毅力;能保持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

其次,教師良好的情緒智力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心理學家維納和彼得就學生心目中的好教師的特征,對1750名8~l6歲的學生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表明,在學生所列舉的好教師的23項特征中,有12項(約占51.2%)是屬于隋感方面的。可見,情感因素是溝通師生關系的紐帶,是融洽師生關系的基礎。此外,學生對教師傳授的知識并不是如想象的那樣機械地全盤接受.而是具有一定的選擇性,要使學生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必須有師生在情感上的共同介入和相互作用。學生對教師所采取的情感態(tài)度是左右他對該教師所教學科興趣的重要因素孔子所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正是情感作用的生動表現(xiàn)。

再次,教師的情緒智力影響課堂信息交流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存在著兩條不同的信息交流回路,兩條信息交流回路的信息和信息載體各不同.一條是知識信息交流回路.信息是教學內容,戟體是課堂教學形式,豐要通過言語交流這種直接方式來實現(xiàn);男一條是情感性信息交流回路,信息內容是師生之間的情感,載體是教師的氣質、風度、音凋、眼神、表情、形態(tài)、手勢、課堂心理氣氛等,主要通過非占語交流這種問接方式來實現(xiàn)。兩條信息交流回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只有當兩者都暢通無阻時,教學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任何一條信息交流回路的信息阻塞都必將引起另一條路的信息、不暢,從而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比在一系列實驗研究的基礎,于1968年提出一個公式:交流的總教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梢?,要想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既要注重言語交流,又要注重非言語交流,甚至更要重視非言語交流。因為非言語交流可通過暗示.模仿、感染、以同等間接方式來對學生施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往往可以起到言語交流難以起到的作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培養(yǎng)教師情緒智力的對策

1.轉變教育的功利觀

現(xiàn)行教育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其功利性,即強調教育為政治服務,強調教育在加速國家振興,促進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在這種功利主義教育觀的指導下,由于深受以邏輯——理智加工方式為尺度的教育評價體系和選拔制度的支配.教育過程重理性知識的傳播而輕情緒感染能力、情感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多少年來,我們所受的教育只強調知識和智力.嚴重忽視與學習活動以及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展相聯(lián)系的情感。我們否認了自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眰鹘y(tǒng)教育抽走了教育中最生動、嘏豐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只剩下了機械的應試教育。偏重智力和忽視情感的教育造成了許多不良后果,也受到不少教育家的批判。根據(jù)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羅杰?斯佩里的大腦功能不對稱理論,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對言語、文字、計算等信息的加工處理和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而右半球則負責對音樂、圖形、方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情感能力的培養(yǎng)。偏重智力的教育只注重大腦左半球功能的開發(fā),而忽視大腦右半球功能的開發(fā)。因此,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評偏重智力的教育是“忘記了方向”,“丟掉了另一半的教育”,提出要開發(fā)人大腦右半球,重視情緒智力的培養(yǎng),造就出“情智雙全”的新一代。美國教育家麥克默林批評美國教育的唯智力傾向導致“學校中普遍存在的弊病是不能編制有效的教學尢綱,去著意培養(yǎng)情感與意志方面的人格和經驗”。這教育失誤的根源,在理論上可歸結為一氧:忽視‘人”,即忽視教育對人的價值,陷入了目中無人”的功利主義教育觀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片面強調教育的功利性價值.忽視教育對人自身發(fā)展方面的價值,就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這種功利主義教育觀必須加以修正一科學的教育觀應把情感視為教育的主題之。教師的職責絕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各種知識,培養(yǎng)技能與能力,而是要把情感與認知兩方面的知識均傳授給學生,使其為將來的生活作好準備。

2.掌握與學生進行情緒情感交往的技巧

第一,平等地對待學生,以正確的、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方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并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一片愛心。受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師生觀的不良影響,不少教師往往不能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學生,不能以恰當?shù)姆绞絹肀磉_自己的情緒。據(jù)《中國教育報》1997年7月I6日報道,某大學就師生關系對20所中學的師生作了一次調查,對“你愛自己的學生嗎?”這個問題,100%的教師說愛自己的學生;對“你的老師愛你嗎?”這個問題,卻只有l(wèi)0%的學生說感到老師愛自己。無獨有偶,《中國青年報》1997年4月16日有關師生關系的調查則表明:有近60%的教師說愛自己的學生,而感受到這種教師愛的學生只有5.6%。另有47%的學生說“不注意,不知道”這種愛。兩者之間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么大的反差?關鍵就在于他們對愛的理解出現(xiàn)了巨大的偏差。教師不能尊重學生的情感,不能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教師的愛更多的是那種“保護性”、“強制性”的愛,而不是學生所期盼的那種受到尊重、平等基礎上的愛。這種精神、情感上的不平等是不可能培養(yǎng)出全面發(fā)展的新人的。因此,尊重學生情感,平等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是教師情緒智力的重要內容。

第二,掌握一定的識別、判斷情緒的技巧,能夠洞察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對學生的情緒反映作出恰當?shù)幕卮?,并能?jù)此診斷學生情緒方面的癥結,給予初步的教育與治療?!懊糠N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親般的眼睛時時刻刻準確無誤地從孩子的眼、嘴、額的動作來了解他內心情緒的每種變化?!苯處煵粌H要有讓自己的情緒清楚地表達和作用于學生的能力,而且還要有對學生的需要、情緒的理解和判斷能力,能因勢利導,進行恰到好處的教育。

第三,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情緒技巧方面的教導,包括對憤怒的處理、沖突的解決、同情的培養(yǎng)、沖動的控制等,采用正確的方法消除學生不良情緒的干擾青少年學生血氣方剛,情緒反應強烈,容易走極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控制情緒的技巧和方法,比如情緒轉移、有色互換、學會制怒、合理釋放、情感升華等。

3改革師范教育課程

教師素質要求的變化必然要求對現(xiàn)行的師范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具體說主要是增加教育課程的比重,開設專門的EQ課程。隨著人們對教師職業(yè)是專門性職業(yè)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教育課程在師范院校課程設置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如日本在I988年新修訂的《教育職員許可證》中提出,要大幅度地增加有關教師職業(yè)的教育專業(yè)科目,一般增加9%~35%。在我國,以中等教育教師職前培訓為例,教育理論課程只占總課時數(shù)的5%~6%,而且還是50年代學習蘇聯(lián)時確定的“老三門”課程: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這些課程的開設遠遠滿足不了現(xiàn)代社會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所以師范教育應調整相應的課程比例,增加教師職業(yè)課程時數(shù),以此來真正體現(xiàn)師范教育的特殊性。在新增的教育類課程中,可以考慮開設一些專門的EQ課程,如“社會與情感課程”、“生命技能”、“社會發(fā)展”、“人生技能”、“情緒、情感的判斷與分析”。這些課程在美國已經普及,并將其與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語言等課程并列,規(guī)定這些課程是全體學生的必須課,而不僅僅是為個別學生所設計的補救措施。公務員之家

在素質結構中加上情緒智力,對教師提出情緒智力方面的素質要求是解決許多教育問題的當務之急。這個問題的提出,并不是對以前教師素質結構的全盤否定,而是對教師素質結構的補充與完善。尤其是當教師的情緒智力在教育教學中的價值還遠未被眾人所認識和真正體現(xiàn)時,更要把情緒智力作為教師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提出,并通過教師培養(yǎng)、培訓體制的改革來提高教師的情緒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