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3 09:58:00

導語: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分析論文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價值文化基礎

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價值文化觀的核心是集體主義,在此基礎上,其主要內容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主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xiàn)工作重心的轉移。一個人、一個企業(y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思想僵化就不能自覺地去解決問題,就不能積極主動和創(chuàng)造性地從事各種經濟活動。鄧小平說:“有十來年,、‘’的精神枷鎖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限制了人們充分發(fā)揮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現(xiàn)在,我們提倡解放思想,重申主席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目的就是創(chuàng)造條件調動全民的積極性,使中國人的聰明智慧充分地發(fā)揮出來。”〔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關鍵就在于人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于人們認識到市場經濟是實現(xiàn)資源有效配置、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最佳方法。鄧小平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最終落實在生產力標準的基點上,落實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由此確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價值導向。對于這一轉變,用黑格爾的話來描述是很恰當?shù)?這是一次壯麗的日出,一切能思維的生物都歡慶這個時代的來臨。

第二,提倡獨立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以及經濟民主。市場經濟強調的是企業(yè)要自主經營,在等價交換原則下充分實現(xiàn)個性價值,鼓勵個人和企業(yè)在經濟活動中自由選擇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實現(xiàn)對最大利益的追求。早在1978年,針對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鄧小平就大力提倡經濟民主。他指出:“當前最迫切的是擴大廠礦企業(yè)和生產隊的自主權,使每一個工廠和生產隊能夠千方百計地發(fā)揮主動創(chuàng)造精神?!珖鴰资f個企業(yè),幾百萬個生產隊都開動腦筋,能夠增加多少財富啊!”〔2〕此外,鄧小平還認為:“企業(yè)下放,政企分開,是經濟體制改革,也是政治體制改革。”〔3〕在我們看來,這也是一種價值觀念的變革。承認作為現(xiàn)實利益主體存在的個人自我,承認自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承認每個公民都有平等的自由權利,這是當代經濟生活實踐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也是循著這一思路展開的。

第三,倡導能力本位和公平競爭意識。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競爭機制的建立,競爭必然是公平的競爭,是在同等條件下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人的能力的大小就顯得特別重要了。在改革開放中,鄧小平十分強調人才的培養(yǎng),強烈批評了現(xiàn)實生活中論資排輩的現(xiàn)象,指出按經濟規(guī)律辦事,就需要一大批專家、懂行的人?!拔覀冋f資本主義社會不好,但它在發(fā)現(xiàn)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膽的。它有個特點,不論資排輩,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從這方面來看,我們選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論資排輩是一種習慣勢力,是一種落后的習慣勢力?!薄?〕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的環(huán)境,給人的能力的發(fā)揮,提供了最佳的場所,人才是市場經濟中最寶貴的資源。鄧小平關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論述,不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閃爍著真理的光輝。他對人的能力的肯定,強調要根據(jù)能力來選拔人才,有利于我們打破大鍋飯、論資排輩的現(xiàn)象,為我國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提出,尤其是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能力本位價值觀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第四,強調義利并重,兼顧效率與公平。從根本上說,市場經濟的主要目標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須承認利益的合法地位,鼓勵個人和企業(yè)對利益的合理追求。不過,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也會帶來某些消極影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發(fā)揚民族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義利并重,盡量消除市場經濟所帶來得的負面影響。還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鄧小平就指出:“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shù)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薄?〕此后,他又指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企業(yè)、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勞動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根據(jù)鄧小平的有關思想,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指出: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就應當肯定由此而來的人們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別,同時鼓勵人們發(fā)揚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相結合的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發(fā)揚顧全大局、誠實守信、互助互愛、扶貧濟困的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所要反對的是一切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金錢至上、以權謀私、欺詐勒索的思想和行為,而決不是否定按勞分配和商品經濟,決不能把平均主義當作我們社會的道德準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堅持義利并重的價值取向,才能實現(xiàn)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目標。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文化基礎

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的歷史發(fā)展證明,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并具備比較完備的法制。市場經濟活動的運行,市場競爭和市場秩序的維系,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宏觀調控,都需要法律規(guī)范的引導和調節(jié),在國際經濟交往中,也需要按國際慣例和國際經濟法律規(guī)則辦事。市場經濟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法治經濟。因此,市場經濟首先要求人們具有權利本位、平等自主、公開透明的法律觀念,沒有這種觀念,就不可能有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市場經濟也就無法健全地發(fā)展起來。

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鄧小平對法制建設的重要性作了大量的論述。他反復闡述了民主與法制的關系,指出“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是不可分的”〔6〕,是同社會主義法制相輔相成的,“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7〕,將民主與法制有機地結合起來;明確提出了法制建設的十六字方針,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8〕,從立法、司法、執(zhí)法、守法等環(huán)節(jié)上,為法制建設指明了方向;多次強調了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闡明了法制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戰(zhàn)略地位;深刻揭示了黨的領導與法制建設的關系,認為“黨要管黨內紀律的問題,法律范圍的問題應該由國家和政府管”〔9〕,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等等。

此外,鄧小平認為,在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而且還要在社會成員中形成自覺的權利義務觀念。憲法和法律的權威需要全社會的維護。我國的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體現(xiàn),因此,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不是強迫人民群眾接受法律,而是一個由絕大多數(shù)公民自覺運用、遵守和維護法律的過程。由于我國是一個封建歷史很長的國家,人治觀念根深蒂固,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人們能否自覺運用、遵守和維護法律,在很大程度上同他們的法制意識有直接的關系。在一個沒有法制觀念的社會里,是不可能真正實行法治經濟的。

1980年,在我國大規(guī)模立法工作剛剛起步之時,鄧小平就指出:“要講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薄?0〕隨著法制建設的發(fā)展,他又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的問題是教育人。根據(jù)鄧小平的這一思想,同志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他認為:搞好法制教育,增強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必須同時從兩個方面著手,既要加強立法工作,不斷地健全和完善法制;又要加強普法教育,不斷地提高干部和群眾遵守法律、依法辦事的素質和自覺性。二者缺一不可,任何時候都不可偏廢。

總之,在鄧小平法制思想的指導下,我國逐步改變了過去30年來法律極不完備的狀況,建立起了符合本國國情的以憲法為核心的包括民法、刑法、經濟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在內的法律體系,基本上形成了有法可依的局面,而且法律涉及的范圍還在不斷擴大,正向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滲透,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了保障,公民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也已大為增強。這一切都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法治經濟奠定了堅實的法制文化基礎。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文化基礎

在我國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意味著一場深刻的社會思想變革。市場經濟既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道德也是市場經濟的一種規(guī)范和節(jié)約機制,人們依據(jù)它規(guī)定的行為準則來進行各種經濟活動,以期降低交易成本??梢哉f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秩序,是在法律和道德的雙重規(guī)范和約束下實現(xiàn)的。

道德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承認人的價值和自由發(fā)展、提倡誠實守信,遵守法律、強調品德修養(yǎng),行為高尚,勤勞儉樸,發(fā)揚人道主義精神等。然而,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道德建設一度面臨著滑坡現(xiàn)象,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物欲化(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冷漠化(見死不救和人際關系淡漠)、躁動化(急功近利和不擇手段)、無責任化(只想獲利而不愿承當責任)、虛假化(人格虛偽和產品偽劣)等,這些表現(xiàn)顯然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道德文化相背離的。

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敏銳地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他開始在多種場合論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問題,指出“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系,等等?!薄?1〕與此同時,他又多次從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出發(fā),強調了道德文化建設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作用。首先,在社會主義中國,必須堅持以共產主義道德為最高道德。鄧小平曾深有感觸地說:光靠物質條件,我們的革命和建設都不可能勝利。過去我們黨無論怎樣弱小,無論遇到什么困難,一直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因為我們有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應堅持共產主義道德和信念,否則經濟建設就會遇到困難,迷失方向。

其次,堅持集體主義道德原則,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鄧小平認為:“我們提倡按勞分配,承認物質利益,是要為全體人們的物質利益奮斗。每個人都應該有他一定的物質利益,但是這決不是提倡各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奮斗,決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錢’看。要是那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還有什么區(qū)別?我們從來主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薄?2〕

然而,在市場經濟社會里,是不可能自發(fā)地產生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的。市場經濟是柄雙刃劍,它對發(fā)揮人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有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是有利己傾向的,如果任其發(fā)展,就可能成為與集體主義道德原則相對立的力量。如果放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讓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盛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不可能建立起來,共同富裕的目標最終也不可能實現(xiàn)。對此,鄧小平還認為,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fā)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薄?3〕所以,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我們必須牢牢堅持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再次,培養(yǎng)“四有”新人。集體主義道德原則最終是要靠人來實施的,培養(yǎng)“四有”新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鄧小平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14〕他認為“四有”中除了有道德、有文化外,還更要有理想、有紀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理想的具體目標就是為達到共同富裕而奮斗,最高目標就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有紀律就是真正維護和執(zhí)行黨和國家的政策,按市場經濟規(guī)則辦事,因為市場經濟也是一種規(guī)則經濟、紀律經濟。1996年,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對鄧小平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思想進行了概括和發(fā)展,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道德指南。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做了文化上的精心準備。我國之所以沒有發(fā)生其它國家在社會轉型中發(fā)生的混亂和動蕩,是和鄧小平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的文化基礎分不開的,這是鄧小平的高瞻遠矚之處,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理論的深刻性將會更加展現(xiàn)。

〔參考文獻〕

〔1〕〔2〕〔4〕〔5〕〔6〕〔7〕〔8〕〔10〕〔11〕〔1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2-233,146,225,146,359,146,147,254,367,337.

〔3〕〔9〕〔13〕〔14〕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2,163,154,28.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市場經濟價值文化法制文化道德文化

〔論文摘要〕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fā)展,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相適應,需要一種文化的啟動和配合。從文化的視角看,鄧小平理論中蘊含的價值觀念、法制意識和道德規(guī)范等內容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在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鄧小平對此進行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