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技術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4 02:49: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通訊技術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通訊技術論文

無線通訊技術應用論文

論文主題詞:無線通信;油田;監(jiān)控系統(tǒng)

論文摘要:隨著油田的開發(fā),偏遠油區(qū)的數據監(jiān)控、視頻監(jiān)控在油田的安全生產、管理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無線通訊技術的應用已逐漸成為各種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主要鏈路方式。本文對目前廣泛應用的幾種無線通訊技術的進行簡單介紹,分析偏遠油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及生產環(huán)境對無線通訊技術應用的影響。并對應用無線網橋技術進行的平臺視頻監(jiān)控項目中的成功應用做簡單介紹。

1引言

在油田偏遠油區(qū)生產過程中,對相關生產參數及油井視頻進行遠程監(jiān)控對偏遠油井的安全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偏遠油區(qū)裝置遠離油田總部,應用有線的通訊方式,施工困難且周期長、靈活性差。而無線通訊方式由于其建立物理鏈路簡單易行,成本低,可以根據現場需求及時調整項目方案,靈活性好,系統(tǒng)的功能擴展方便,因此特別適合偏遠油區(qū)對通信鏈路的要求。

2常用的無線通訊技術

目前在油田現場廣泛應用的無線通訊技術主要有GPRS/CDMA、數傳電臺、擴頻微波、無線網橋及衛(wèi)星通信、短波通信技術等。

查看全文

無線通訊技術分析論文

1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簡介

近年來,由于數據通信需求的推動,加上半導體、計算機等相關電子技術領域的快速發(fā)展,短距離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也經歷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階段,WLAN技術、藍牙技術、UWB技術,以及紫蜂(ZigBee)技術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短距離無線通信通常指的是100m以內的通信,分為高速短距離無線通信和低速短距離無線通信兩類。高速短距離無線通信最高數據速率>100Mbit/s,通信距離<10m,典型技術有高速UWB、WirelessUSB;低速短距離無線通信的最低數據速率<1Mbit/s,通信距離<100m,典型技術有藍牙、紫蜂和低速UWB。

2藍牙(Bluetooth)技術

“藍牙(Bluetooth)”是一個開放性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標準,也是目前國際上最新的一種公開的無線通信技術規(guī)范。它可以在較小的范圍內,通過無線連接的方式安全、低成本、低功耗的網絡互聯,使得近距離內各種通信設備能夠實現無縫資源共享,也可以實現在各種數字設備之間的語音和數據通信。由于藍牙技術可以方便地嵌入到單一的CMOS芯片中,因此特別適用于小型的移動通信設備,使設備去掉了連接電纜的不便,通過無線建立通信。

藍牙技術以低成本的近距離無線連接為基礎,采用高速跳頻(FrequencyHopping)和時分多址(TimeDivisionMulti-access—TDMA)等先進技術,為固定與移動設備通信環(huán)境建立一個特別連接。藍牙技術使得一些便于攜帶的移動通信設備和計算機設備不必借助電纜就能聯網,并且能夠實現無線連接因特網,其實際應用范圍還可以拓展到各種家電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和汽車等信息家電,組成一個巨大的無線通信網絡。打印機、PDA、桌上型計算機、傳真機、鍵盤、游戲操縱桿以及所有其它的數字設備都可以成為藍牙系統(tǒng)的一部分。目前藍牙的標準是IEEE802.15,工作在2.4GHz頻帶,通道帶寬為lMb/s,異步非對稱連接最高數據速率為723.2kb/s。藍牙速率亦擬進一步增強,新的藍牙標準2.0版支持高達10Mb/s以上速率(4、8及12~20Mb/s),這是適應未來愈來愈多寬帶多媒體業(yè)務需求的必然演進趨勢。

作為一個新興技術,藍牙技術的應用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之處,如成本過高、有效距離短及速度和安全性能也不令人滿意等。但毫無疑問,藍牙技術已成為近年應用最快的無線通信技術,它必將在不久的將來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查看全文

無線通訊技術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BluetoothSIGUWB

論文摘要:通過Bluetooth和UWB的技術對比及多角度的分析,證實了藍牙+UWB作為下一代高速無線通訊技術的可能。

隨著因特網、多媒體和無線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與信息網絡已經密不可分。當今無線通信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戶對當前無線通信產品尤其是便攜產品的強烈追求,作為無線通信技術一個重要分支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正逐漸引起越來越廣泛的觀注。

1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簡介

近年來,由于數據通信需求的推動,加上半導體、計算機等相關電子技術領域的快速發(fā)展,短距離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也經歷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階段,WLAN技術、藍牙技術、UWB技術,以及紫蜂(ZigBee)技術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短距離無線通信通常指的是100m以內的通信,分為高速短距離無線通信和低速短距離無線通信兩類。高速短距離無線通信最高數據速率>100Mbit/s,通信距離<10m,典型技術有高速UWB、WirelessUSB;低速短距離無線通信的最低數據速率<1Mbit/s,通信距離<100m,典型技術有藍牙、紫蜂和低速UWB。

2藍牙(Bluetooth)技術

查看全文

無線通訊技術應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BluetoothSIGUWB

論文摘要:通過Bluetooth和UWB的技術對比及多角度的分析,證實了藍牙+UWB作為下一代高速無線通訊技術的可能。

隨著因特網、多媒體和無線通信技術的發(fā)展,人們與信息網絡已經密不可分。當今無線通信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戶對當前無線通信產品尤其是便攜產品的強烈追求,作為無線通信技術一個重要分支的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正逐漸引起越來越廣泛的觀注。

1短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簡介

近年來,由于數據通信需求的推動,加上半導體、計算機等相關電子技術領域的快速發(fā)展,短距離無線與移動通信技術也經歷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階段,WLAN技術、藍牙技術、UWB技術,以及紫蜂(ZigBee)技術等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短距離無線通信通常指的是100m以內的通信,分為高速短距離無線通信和低速短距離無線通信兩類。高速短距離無線通信最高數據速率>100Mbit/s,通信距離<10m,典型技術有高速UWB、WirelessUSB;低速短距離無線通信的最低數據速率<1Mbit/s,通信距離<100m,典型技術有藍牙、紫蜂和低速UWB。

2藍牙(Bluetooth)技術

查看全文

當前煤礦監(jiān)控系統(tǒng)中常用的幾種通訊技術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了當前煤礦監(jiān)控系統(tǒng)中常用的幾種通訊技術以及各自特點,并從無線方式和有線方式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比較。

關鍵詞:煤礦通訊;GPRS;GEPON

引言

在我國建設煤礦現代化的過程中,煤礦經歷了從單一重要參數單機監(jiān)控到多參數全方位監(jiān)控并最終實現綜合自動化過程。目前各個地方也根據自己的相應特點開發(fā)出了很多適合自己應用的監(jiān)控系統(tǒng),而監(jiān)控系統(tǒng)中的貫穿之處在于各個系統(tǒng)中的通訊子系統(tǒng)。基于此,本文著眼于當前各個系統(tǒng)中通訊方式的差異性和共通性,將煤礦安監(jiān)通訊系統(tǒng)從有線方式和無線方式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詳盡闡述。

一、有線通訊方式

當前煤礦安監(jiān)系統(tǒng)中所使用的有線通訊方式集中于現場總線方式(如cAN總線,PROf-bus總線等)、RS232總線方式、RS485總線方式以及當前流行的GEPON通訊方式等。這些方式優(yōu)點是通信可靠,信號穩(wěn)定。不足之處在于前期組網比較大,成本較高,易損壞。

查看全文

無線通訊技術在偏遠油區(qū)應用論文

1在油田偏遠油區(qū)生產過程中,對相關生產參數及油井視頻進行遠程監(jiān)控對偏遠油井的安全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偏遠油區(qū)裝置遠離油田總部,應用有線的通訊方式,施工困難且周期長、靈活性差。而無線通訊方式由于其建立物理鏈路簡單易行,成本低,可以根據現場需求及時調整項目方案,靈活性好,系統(tǒng)的功能擴展方便,因此特別適合偏遠油區(qū)對通信鏈路的要求。

2常用的無線通訊技術

目前在油田現場廣泛應用的無線通訊技術主要有GPRS/CDMA、數傳電臺、擴頻微波、無線網橋及衛(wèi)星通信、短波通信技術等。

其中GPRS和CDMA技術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公司的主營數據傳輸業(yè)務,在數據傳輸方面有著很強的優(yōu)勢,即信號覆蓋范圍廣。對于陸上油田生產區(qū)域基本完全覆蓋。但由于海上油田地理位置特殊,遠離陸地的基站,因此很多海上生產平臺還無法為GPRS/CDMA信號完全覆蓋。此外經過測試,GPRS的平均速率為20kbit/s~40kbit/s,CDMA的平均速率為80kbit/s~100kbit/s,可以滿足傳輸小數據量的生產數據要求,但無法滿足大數據量的信號(例如視頻信號)遠程無線傳輸。雖然有利用CDMA技術進行視頻信號傳輸的案例,但效果并不理想。

數字電臺用于點對點或點對多點的工作環(huán)境,能夠提供標準RS-232接口,可直接與計算機、RTU、PLC等數據終端連接,實現透明傳輸。數傳電臺的傳輸速率從1200~19.2Kbit,傳輸距離20~50公里。具有抗干擾能力強、接收靈敏度高等特點。數傳電臺技術比較成熟,標準統(tǒng)一,一直以來廣泛用于油田的數據遙測/數據采集與監(jiān)控(SCADA)項目中。但隨著GPRS/CDMA技術的日漸成熟,相應的設備價格的降低,使得在很多應用場合中數傳電臺被GPRS/CDMA所取代。但同時,數傳電臺的相關技術也在不斷發(fā)展,智能化、網絡化、高帶寬的數傳電臺也不斷涌現。結合數傳電臺誤碼率低、信道可靠的特點,數傳電臺必將成為海上油田通信技術應用的可靠選擇。

擴頻微波和無線網橋技術是近幾年興起的一門數據傳輸技術。擴頻微波最大優(yōu)點在于較強的抗干擾能力,以及保密、多址、組網、抗多徑等,同時具有傳輸距離遠、覆蓋面廣等特點,特別適合野外聯網應用。而無線網橋是無線射頻技術和傳統(tǒng)的有線網橋技術相結合的產物。無線網橋是為使用無線(微波)進行遠距離數據傳輸的點對點網間互聯而設計。它是一種在鏈路層實現LAN互聯的存儲轉發(fā)設備,可用于固定數字設備與其他固定數字設備之間的遠距離(可達50km)、高速(可達百Mbps)無線組網。這兩項技術都可以用來傳輸對帶寬要求相當高的視頻監(jiān)控等大數據量信號傳輸業(yè)務。

查看全文

撤稿對作者學術生涯的影響

2018年10月,美國哈佛醫(yī)學院、布列格姆與婦女2018年10月,美國哈佛醫(yī)學院、布列格姆與婦女2018年10月,美國哈佛醫(yī)學院、布列格姆與婦女醫(yī)院同時向期刊提交撤稿申請,聲明經過調查發(fā)現31篇文章涉嫌偽造數據[1]。日本麻醉學家YoshitakaFu鄄jii[2]在168項研究中偽造數據,撤稿總數達到183篇。除了國際上赫赫有名的撤稿事件以外,我國近幾年撤稿事件愈演愈烈,2018年10月,清華大學11篇因重復使用圖片,未經合作作者同意署名等學術不端行為被撤稿。廈門大學事件、翟天臨事件、賀建奎事件都在警醒著我們要遵守學術倫理和學術規(guī)范,也從側面體現出我國在學術規(guī)范監(jiān)察制度和出版流程方面存在很大•1•網絡首發(fā)時間:缺陷。研究過程中無論是抄襲、偽造還是錯誤等學術不端行為都會損害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3]。撤回通知可以有效控制因學術不端行為,后續(xù)研究繼續(xù)引用導致研究被“污染冶。學術不端行為降低了期刊出版商的信譽度,在涉及到重大項目時,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浪費了投入的經費,甚至可能需要賠償。隨著近幾年國際期刊幾次大規(guī)模撤稿事件的發(fā)生,研究學者紛紛將目光放到學術不端行為上,眾多研究結果也表明學術不端行為越來越普遍。MuratCokol等人[4]分析Medline數據庫中撤稿文獻及原因發(fā)現我們低估了文獻的撤稿率,撤稿的文章數量急劇增加。LMChambers等人[5]研究發(fā)現PubMed數據庫中婦產科學文獻的撤回原因主要為抄襲和數據偽造。M.K.YantiIdayaAspura等人[6]通過分析馬來西亞文獻的撤稿原因、特征探究撤稿率激增背后的原因。Su鄄sanFengLu[7]等人分析了文章撤回后引用率是否下降。國內對于撤稿現象的研究數量不多,且起步較晚,大多為針對具體撤稿事件深入探討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數量較少。包靖玲等人[8]通過分析Scopus引文數據庫中2年醫(yī)學領域國際期刊的撤稿聲明相關信息,對撤稿原因、撤稿文章來源國家及撤稿時滯等方面進行分析。徐玲英[9]針對我國大規(guī)模撤稿案件提出要構建論文跟蹤評價系統(tǒng)來及時發(fā)現和防范學術不端行為,并針對具體的學術不端行為提出相應的處理辦法。林琳[10]等人從編輯部的角度闡述了如何處理學術不端行為及相關注意事項等。胡金富[11]等人基于2015年三次大規(guī)模撤稿事件分析了學術期刊同行評審造假并提出如何改進同行評審流程的意見。學術不端行為導致的撤稿不僅損害了今后相關鄰域科研的發(fā)展,對作者的學術生涯的影響同樣重大。被撤稿意味著違背了科研道德,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作者的名譽和道德都會大打折扣。撤稿對于作者、期刊任何一方來說都是有害的,作者可能會因為撤稿被降級甚至解雇,期刊會失去信譽[12]。我們在譴責學術不端行為的同時也要了解目前學術界撤稿的情況,深層探討其背后的原因,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從國際層面上來看,關注研究過程中是否存在學術不端正在變得全球化,并不僅限于主流國際出版物[13]。過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撤稿的原因或分析某一學科領域的撤稿現象,很少研究撤稿對通訊作者學術生涯的影響。本文將通訊作者的發(fā)文量、個人相對生產率(IRP)、h指數、職位變化情況作為衡量作者學術生涯的指標,定量研究2010年至2018年的撤稿文獻,探討撤稿文章現狀及撤稿原因,并分析撤稿對通訊作者研究生涯的影響。

1研究方法

使用“retracted冶“retraction冶“with鄄drawal冶檢索字段為標題(不區(qū)分大小寫),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檢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撤稿文獻及撤回通知。去除重復數據,完成作者姓名消歧后,導出撤回出版物出版年份、作者、來源期刊、作者地址,撤回通知年份,通過期刊出版商網站手動檢索撤回通知原文并導出,根據檢索結果將文章與撤回通知相匹配。對于缺少某些字段信息或缺少撤回通知的文獻在PubMed數據庫中補充。提取每篇撤稿文章的通訊作者,將撤稿篇數大于等于4的通訊作者導出,在WoS核心合集和PubMed中以作者為字段檢索該通訊作者所有出版物,導出作者、出版年份、來源期刊等字段。通過分析國際醫(yī)學學術期刊撤稿原因的調查分析結果,結合Fang等人[14]及M.K.YantiIdayaAspura等人[6]關于撤稿原因的分類,本文將撤稿原因分為6類,抄襲(Plagiarism、dupli鄄cation)、錯誤(Error)、偽造(fabricate、manipulation)、未授權、重復出版、其他。1.

2統(tǒng)計分析方法

數據導出到Excel中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分類變量將表示為N(%)。Pearson檢驗方法用于單變量分析。使用線性回歸來計算個體作者第一次撤回5年前和5年后的出版率的斜率。使用非參數Wilcoxon匹配秩和檢驗或Mann-Whitney檢驗比較斜率之間的差異。撤稿率=撤稿總數/出版物總數。為了衡量撤稿對于作者生產力的影響,使用個人相對生產率來計算[15]。IRP=給定年份的值除以第一次撤回前后5年發(fā)文量平均值,將論文數量在個人級別標準化。使用非參數Jonckheere-Terpstra檢驗職位變化的差異。2研究結果2.1撤稿年份為了在統(tǒng)計圖中直觀比較撤稿篇數與出版篇數,對出版篇數除以一萬進行處理,統(tǒng)計WOS核心合集2010-2018年出版物數量(見圖1),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出版物數量逐年攀升,8年期間增長了近80萬篇。但撤稿篇數同樣不斷增加,2014-2015年撤稿數量大幅增長,撤稿率在這個時間段也明顯上升,2010年開始撤稿率雖有升有降,但大體呈現上升的態(tài)勢。計算出版時間與撤稿時間的差值為683天,中國的出版時間與撤稿時間差值為549天。2.2撤稿原因2784篇文章中排除260篇未找到相應撤回通知的文獻,且同一篇文章可能由于多種原因撤回,共得到2548種撤稿原因。將所有撤稿原因分為6類,如表1,包括抄襲(741篇)、錯誤(571篇)、偽造(632篇)、未授權(209篇)、重復出版(215篇)及其他(232篇)。其中,由于抄襲導致撤稿的文章篇數最多,占比為29.08%。抄襲分為自我抄襲和他人抄襲兩種情況,他人抄襲的占比更多(22.80%)。錯誤包括文章內容錯誤,如數據錯誤、圖像錯誤等,也包括出版錯誤,如出版流程錯誤導致的重復出版,這與作者有意的一稿多投在兩個不同的分類中。偽造包括文章內容偽造及出版流程偽造,同行評審偽造的632篇撤稿文獻中有240篇(37.97%)來自中國。比起單純的錯誤,抄襲、偽造等欺詐行為占比更重,超過50%。結合之前的研究,在撤稿原因中新增了未授權的情況,指研究中使用的數據未獲得相關機構或個人的許可、未獲得出版道德委員會的許可及提交稿件時未獲得合作作者的許可。2.3撤稿文章來源國家與期刊2784篇撤稿論文分布在83個國家,按各個國家撤稿篇數排名前10的國家如表2,統(tǒng)計2010-2018年期間10個國家的發(fā)文量并計算撤稿率,其中撤稿篇數最多的為中國,其次為美國、伊朗、印度、日本等國家,占總撤稿篇數的77郾49%。發(fā)文篇數最多的國家為美國,其次為中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撤稿率最高的國家為伊朗,高達4.43/萬,是美國撤稿率的6.7倍,中國位居第二(1.73/萬),其次為印度(1.69/萬)。2784篇撤稿在1385種期刊上,撤稿篇數排名前10的期刊如表3,占全部撤稿篇數13.71%。撤回文章篇數最多的期刊為《TumorBiology》的155篇(5.56%),2010年該期刊開始與Springer合作[16],從2015年開始,《TumorBiology》經過兩次大批量撤回,相關研究學者決定對其相關論文進行篩查,發(fā)現了更多偽造同行評審人的論文?!禤losOne》撤回篇數排名第二,為57篇(2.05%)。撤稿篇數排名前10的期刊中,基本都屬于醫(yī)學范疇的期刊,可能意味著比起其他領域的文獻,醫(yī)學領域的期刊對于發(fā)表的文獻篩查更加嚴格。2.4撤稿對通訊作者學術生涯的影響2.4.1對通訊作者發(fā)文量的影響由于通訊作者通常為某一項目或課題的總負責人,承擔著文章可靠性的責任,且在一篇文章中,若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不同時,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都很重要[17]。通訊作者往往比其他作者的聲望更大,所以撤稿的影響比起其他作者來說也會更大。提取所有撤稿文獻的通訊作者并統(tǒng)計,撤稿篇數大于3篇的作者人數為39名,其余作者撤稿篇數大多都為1篇或2篇。將撤稿篇數大于等于4篇的通訊作者導出,檢索該作者全部出版物。圖2顯示了作者第一次撤稿與發(fā)文量相關統(tǒng)計圖,圖中虛線處0為第一次撤稿時間。作者在撤稿前的發(fā)文量呈上升趨勢,第一次撤稿后,發(fā)文量明顯減少,且下降趨勢更快。對于被撤稿作者來說,撤稿在當年的影響不大,從圖中可以看到第一次被撤稿時發(fā)文量處于頂峰,但5年之內發(fā)文量迅速下滑,基本接近第一次被撤稿前20年的發(fā)文量。通過線性回歸分別計算每位通訊作者第一次撤回5年前和5年后斜率,并用非參數Wilcoxon匹配秩和檢驗斜率之間的差異,表4顯示第一次撤稿5年前斜率均數為0.73,第一次撤稿5年后斜率均數為-1.95,比較兩個斜率可明顯看出第一次撤稿后發(fā)文量下降。表5顯示,Z值為-3.327,P<0.001,統(tǒng)計學結果有意義,斜率間差異顯著,說明撤稿對于作者的發(fā)文量有影響,且影響為負向。為了能對不同作者的發(fā)文量比較,運用IRP指標將每名作者的發(fā)文量個人標準化。將作者所屬國家按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分類,屬于發(fā)展中國家的作者有19位(48.72%),屬于發(fā)達國家的作者20位(51郾28%),計算每位作者IRP可得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發(fā)達國家作者的IRP遠遠高于發(fā)展中國家,達到99.26。二者走勢相似,在第一次撤稿后1年內IRP有所下降,但第二年再次上升,且高于第一次撤稿時的IRP值,之后急速下滑。無論對于發(fā)達國家作者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作者,撤稿都會負向影響其生產力。2.4.2對通訊作者h指數增長率的影響h指數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物理學教授JorgeE.Hirsch提出的,其定義為“當且僅當作者發(fā)表的NP篇論文中有h篇論文每篇至少獲得了h的被引次數,其余NP-h篇論文的被引次數均不超過h時,此h值就是該科學家的h指數冶[18]。h指數的計算同時包含了論文的“質冶和“量冶兩方面[19],當作者h指數高時代表了該作者論文質量高且高質量論文數量多,h指數不僅從數量方面統(tǒng)計作者生產力,也反映了作者論文質量,彌補了傳統(tǒng)文獻計量指標的缺陷。但是h指數缺乏靈敏性,一般只會上升不會下降,所以本文采用了h指數增長率來計算學者撤稿前后論文質量的變化。在WebofScience中統(tǒng)計撤稿數量排名前39名通訊作者第一次撤稿前后的h指數,并計算h指數增長率,結果如表6所示。39名通訊作者中撤稿前h指數最高的為Aggarwal,BharatB(142),其次為Sarkar,FazlulH(86),第一次撤稿后h指數最高學者和第一次撤稿前h指數最高學者相同。用h指數除以計算年份得到h指數增長率發(fā)現,盡管撤稿前后h指數相同,但是h指數增長率下降,表示作者在撤稿后發(fā)文質量和數量均有所下降,從表中不難看出撤稿前后h指數增長率只有兩位學者上升,其余均為下降,可以發(fā)現撤稿對通訊作者h指數增長率影響較大,且為負向影響。2.4.3對通訊作者職業(yè)的影響通過在Retract鄄edWatch數據庫中搜索通訊作者撤稿追蹤報道,利用Linkin、Rearchgate及大學、公司等網站查詢撤稿數量排名前40的通訊作者的職業(yè)變化情況。將職位變化情況以0、1、-1賦值,職位無變化為0,升職為1,離職或被撤職為-1。共的到36名通訊作者簡歷。統(tǒng)計發(fā)現職位值為-1的通訊作者有18名(50%),職位值為0的通訊作者有15名(41.67%),職位值為1的僅有3名(8.33%)。對作者撤回篇數與職位變化情況進行非參數獨立樣本檢驗,中位數檢驗結果如圖4所示。利用非參數Jonckheere-Terpstra檢驗作者撤回篇數與職位變化情況差異,結果如表7所示。在檢驗水平為0.05的情況下,中位數檢驗與Jonckheere-Terpstra檢驗p值均小于0.05,拒絕原假設,即撤回篇數分布及中位數在職位各個分類中均差異顯著。由圖5可知撤回篇數中位數為5,職位為-1的作者撤回篇數中位數大于5,且存在離群值17,職位為0、1的作者撤回篇數均小于5。意味著作者撤回篇數越多,越有可能被撤職或離職,撤稿對于作者職位變化同樣呈負向影響。根據統(tǒng)計結果顯示,無論是通訊作者發(fā)文量、IRP、h指數增長率還是職位來說,撤稿對其影響都為負向影響,即作者被撤稿后,發(fā)文量降低,IRP降低,h指數降低,甚至可能離職或被撤職,所以撤稿會影響通訊作者的學術生涯,且影響為負。

3討論

查看全文

大陸科學哲學研究論文

之后的20多年,科學哲學在中國曾有過一段相對繁榮的發(fā)展時期。當時,僅在上海一地就出版了幾十種科學哲學譯著和著作。其后將近30多年,由于種種原因,科學哲學不僅在大陸沒有得到長足的發(fā)展,而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甚至銷聲匿跡了。結束后的1976年,正當波普爾和庫恩名滿天下之時,在大陸哲學界,并沒有幾個人真正了解他們的學說,甚或相當多的人還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大陸學界遠離國際哲學潮流之遠,由此可見一斑。

1976年“”垮臺后,國家經過兩年的恢復,學術界經過兩年的準備,科學哲學也在大陸悄然而生。1978年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年份。是年3月18日,盛況空前的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5月11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評論員文章,對、“”鼓吹的個人崇拜、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進行了批判;12月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總結了歷史經驗,制定了一些比較開明、比較務實的政策。這些政治背景,不僅為學術研究創(chuàng)造了比較自由、比較寬松的氣氛,提高了知識的價值和學術研究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矯正了一些錯誤的和糊涂的認識(以往純學術、純理論研究往往有“理論脫離實際”之嫌),而且這種背景本身對學術工作者也是一種極大的激勵。

在自然辯證法(“自然辯證法”這個名稱在大陸是歷史地形成的:它既是一項為現實經濟建設和科技發(fā)展服務的綜合性社會研究事業(yè),亦指自然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群,其中主要有科學哲學、技術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社會學等)界,1978年也是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年頭。其典型事件有以下幾例:(一)1977年12月,全國自然辯證法規(guī)劃會議在北京舉行,其任務是制定自然辯證法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籌建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籌辦學術刊物《自然辯證法通訊》。1978年1月6日,《一九七八年——一九八五年自然辯證法規(guī)劃綱要(草案)》正式成文下發(fā),它強調要加強自然科學方法論、各門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和外國科學哲學的研究。(二)是年7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籌委會在北京舉辦“全國自然辯證法夏季講習會”,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qū)的科技工作者、哲學和自然辯證法工作者共1500余人參加了會議,聽取3位科學家和學者的專題報告。這次講習會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其影響經年不衰。(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又稱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自然辯證法教研室同年招收了后的第一屆自然辯證法研究生(前者招生14人,專業(yè)定名為“科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史”;后二者分別招收7人和10人)。(四)1978年1月,《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通信》創(chuàng)刊,這份四開四版半月刊的學術新聞性報紙是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的會刊,其目的在于促進自然辯證法的學習、研究和普及(它于1990年底停刊);10月,《自然辯證法通訊》出版試刊。

就這樣,經過一年多的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和學術準備,科學哲學自1978年開始逐漸在大陸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F按以下幾個方面分而述之。

專業(yè)刊物

專業(yè)刊物是一個學科發(fā)展不可或缺的支柱,也是其學術水平的鮮明標志。與科學哲學相關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幾種:

查看全文

中國老年學雜志收稿的要求

來稿要求:

1.本刊系老年學雜志,研究對象應為≥60歲的老年人,基礎研究應以老年動物為實驗對象,為突出老年人疾病特點,實驗設計中應設非老年對照組。

2.文稿應具有科學性、實用性,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文字精煉,層次清楚,數據準確,書寫工整規(guī)范,必要時應做統(tǒng)計學處理。論著、綜述、講座等一般不超過5000字,論著摘要、病例報告、簡報等不超過2000字。

3.文題力求簡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題。除公知公用者外,盡量不用外文縮略語。中文文題一般以20個漢字以內為宜。

4.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并請在首頁腳注第一作者(及指導教師)的姓名、性別、出生年、單位、學位、行政職務、技術職稱、是否研究生導師、1~2項最主要學術兼職、研究方向,以及作者通訊地址、郵政編碼、隨時可聯系上的電話(包括手機、區(qū)號、辦電、宅電)、傳真號碼、電子郵件(Email)等。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確定一名能對該論文全面負責的通訊作者。通訊作者應在投稿時確定,如在來稿中未特殊標明,則視第一作者為通訊作者。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不是一人時,在論文首頁腳注通訊作者姓名、單位、郵政編碼及聯系電話。如作者工作單位不同,只列出第一作者的工作單位。其他作者工作單位用數字1,2…以角注形式標于首頁下方。作者應是:(1)參與選題和設計,或參與資料的分析和解釋者;(2)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其他主要內容者;(3)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在學術上進行答辯,并最終同意該文發(fā)表者。以上3條均需具備。僅參與獲得資金、收集資料或對科研小組進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為作者。其他對該研究有貢獻者應列入志謝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應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證明信。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確定一名能對該論文全面負責的通訊作者。通訊作者應在投稿時確定,如在來稿中未特殊標明,則視第一作者為通訊作者。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不是一人時,在論文首頁腳注通訊作者姓名、單位、郵政編碼及聯系電話。

5.基金項目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國家、省部級等基金項目或攻關項目,應將項目及編號腳注于文題頁左下方。對已獲獎項的論文,請附寄獲獎證書復印件。

查看全文

紅外通信技術論文

【論文關鍵詞】:紅外通信;數據通信

【論文摘要】:在許多基于單片機的應用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需要實現遙控功能,而紅外通信則是被采用較多的一種方法。紅外通信具有控制簡單、實施方便、傳輸可靠性高的特點,是一種較為常用的通信方式。

在許多基于單片機的應用系統(tǒng)中,系統(tǒng)需要實現遙控功能,而紅外通信則是被采用較多的一種方法。紅外通信具有控制簡單、實施方便、傳輸可靠性高的特點,是一種較為常用的通信方式。紅外線通信是一種廉價、近距離、無線、低功耗、保密性強的通訊方案,主要應用于近距離的無線數據傳輸,也有用于近距離無線網絡接入。從早期的IRDA規(guī)范(115200bps)到ASKIR(1.152Mbps),再到最新的FASTIR(4Mbps),紅外線接口的速度不斷提高,使用紅外線接口和電腦通信的信息設備也越來越多。紅外線接口是使用有方向性的紅外線進行通訊,由于它的波長較短,對障礙物的衍射能力差,所以只適合于短距離無線通訊的場合,進行"點對點"的直線數據傳輸,因此在小型的移動設備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

1.紅外通信的基本原理

紅外通信是利用950nm近紅外波段的紅外線作為傳遞信息的媒體,即通信信道。發(fā)送端將基帶二進制信號調制為一系列的脈沖串信號,通過紅外發(fā)射管發(fā)射紅外信號。接收端將接收到的光脈轉換成電信號,再經過放大、濾波等處理后送給解調電路進行解調,還原為二進制數字信號后輸出。常用的有通過脈沖寬度來實現信號調制的脈寬調制(PWM)和通過脈沖串之間的時間間隔來實現信號調制的脈時調制(PPM)兩種方法。

簡而言之,紅外通信的實質就是對二進制數字信號進行調制與解調,以便利用紅外信道進行傳輸;紅外通信接口就是針對紅外信道的調制解調器。

查看全文